2007年12月22日

Ideas about OpenMoko.

Need to scratch my ideas here:
  1. iPhone is fun. But it's closed.
  2. Android is opened. But it's boring.
  3. OpenMoko is opened. And it should be fun.

兩個小計畫

打算要推行,不過目前還在發想階段。
  1. 政府資訊系統 GPL 化。目前政府資訊系統缺乏統一版本,僅有統一介面規格,而各級單位則已發展出互利共生鍊來保護能力不佳的封閉資訊系統廠商。
    1. 浪費金錢,侵犯納稅人權益。
    2. 軟體品質差,程式碼不公開,無從檢查安全漏洞。
    3. 太多無謂時間資源浪費,減低行政效率。
  2. 發起免費 Linux 安裝服務。推廣國內 FOSS 社群提供免費 Linux 安裝及諮詢服務,尤其針對教育機構、基層政府組織。可針對需求安裝、設定恰當的軟體組合,並以此要求硬體廠商需提供支援 Linux 之硬體驅動程式。目前 Linux 如 Ubuntu 已發展到達至少與 Windows 一樣好用,只是先接觸到何者的問題。可設計貼紙,供願意提供者放置在個人首頁。
    1. 大幅減低開支。
    2. 政府機密不需倚賴無法了解、檢查的程式碼。
    3. 強迫封閉軟體提供者提高品質、降低價格。

先斬後奏的公投

不想講什麼道理,說真的,最近連坐下好好寫篇文章的時間都沒有。但是我一定得把這想法寫下來。公投這碼事,上次我就已經很不爽。誰想被飛彈對著、誰不需要保護自己?那兩個題目根本就是廢話,但重點是:可以拿來表達台灣人的想法、可以告訴世界說我們不喜歡被飛彈瞄準。這是件好事。但為什麼這好事卻公器私用成為選舉手段?

公投是好的,所以更不能用一黨的選舉目的把它變得廉價而失焦。要選舉就好好選,用執政資源來競選簡直十惡不赦,完全就是該被人抓下臺的事情。問題是大家明知是為了選舉,卻偏偏擋在那個華麗包裝之外,明明就知道是硬凹卻振振有辭的辯護。上次就已經很怒了,看到一大堆廣告,台灣第一次大家都在看,我就想他媽的見鬼了那是我繳的稅我的錢耶,我賺那麼辛苦,誰准你拿去競選了?公投是好事,濫用公投拿來競選的動機是壞事,為了這動機大家亂吵到失焦,好像直接民意是不好的一樣,這是更大的罪惡。

很多人大概說其實為了表態這目的能夠達到,雖說明知是選舉手段,但還是投票表態。這想法我認為合理,切入觀點不同罷了,這是偏好,沒什麼對錯。至於說民進黨是為了幫台灣才辦公投則大可不必。看看他們之前廣告手法,號稱只要公投好,選舉選輸也沒關係,總之公投是神聖的。結果選完,兩個題目都沒過,不是應該如喪考妣嗎?不是應該覺得選贏也不能高興,因為「台灣輸了」嗎?完全沒有!完全沒人提!大家都慶祝得什麼一樣。這樣還看不懂的話,大概可說是 "double thinking" 了。了不起啊。

現在這次就更鳥了。上次至少遮掩一下,這次他媽的連該投的答案都幫你選好了。公投應該是政府要詢問人民的意見不是嗎?要看看大家怎麼想、或者至少是請大家背書不是嗎?結果這些混帳居然拿我繳的錢來宣傳我應該投的答案?先拿了我的錢,全部花在教我怎麼思考,然後再花更多我的錢請我講出他希望的答案,來幫助他競選所以可以花更多我的血汗錢?這是什麼玩意,先強暴了然後還得說他很棒?

國民黨更是荒腔走板。二階段投票的不合作,無關什麼秘密投票之類,其實壓根就是為了不願提高公投的投票率,既然反對公投,那幹嘛提自己的公投出來煞有其事的宣傳?如果認真的希望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那幹嘛不希望大家投票?難道自己都不覺得有什麼矛盾之處嗎!每逢選舉就是看檯面上這些丑物、醜劇,真的是夠了。對我而言,選舉要選誰,就是從及格的人裡頭挑一個最好的投下去,但至少也要及格才行!

2007年12月7日

第三社會黨- 網路世代論壇

我不知道總統要選誰,但我倒是蠻知道立委該怎麼投!

請大家支持第三社會黨,台灣需要左派。

2007年11月25日

國王的耳朵,是驢子的耳朵!

要好好的寫下腦中想法是困難的。近來發現自己的思考方式開始跳躍,也許可以說服自己是因為缺乏充分的時間好好詳述,但更可能的是:或許根本不存在推理過程,僅僅是跳到結論而已。

要了解一個組織內部是否產生問題,很好的觀察法是,「國王的耳朵明明就是驢子的耳朵」這現象有沒有發生。意思就是,會不會「明明是個五歲小孩都看得出來的笨主意,高層卻脫離現實,振振有詞的認為可行,大家也不吭聲。」舉國民黨為例,選舉一輸再輸,內部討論認為是不夠貼近「本土」、「年青人」,最後出來的策略竟然是用這樣的字眼:「他"馬"的就是愛台灣」、「藍鳥」(懶叫)、趕羚羊之聲電台->LP 之聲 (love and peace??) 、藍教頭... 這真是侮蔑年青人,東施效顰不得要領。偏偏五歲小孩都知道不對的事情,一群人卻花錢熱熱鬧鬧的做了出來,這時我們就知道,這黨有大麻煩啦。

我認為,以上狀況目前在敝公司已經發生。這篇文章是為了明確紀錄當下想法,以供日後驗證。例如有次會議討論無線網路相關功能,高層認為我們的手機「不該支援連結到加密無線網路」。許多人都會把家中的無線網路加上密碼,一來避免遭人佔用頻寬,二來也免得個人資料被竊聽。如果要花那麼多錢買一支具有無線網路功能的手機,卻連自己家的網路都不能連上,其他功能與外型也並不出色,我實在不知道如何花得下手。更何況,手機上又沒有網路插頭,如果不能用無線網路連,怎麼上網?(當然啦,有許多其他方法,不過對一般使用者太麻煩了)

Believe it or not,工程師的反對意見直到請出了 CEO 仍然不被採納。高層認為工程師不懂行銷,對產品規格指指點點是撈過了界,採用了相當高壓的方式叫工程師閉嘴。直到第二天,CEO 經過了思考,也認為「不能連到家裡的無線網路」似乎是個笨主意。嘿,雖然這件事竟然要一天才想通有點扯,但至少想通了,算是好事。不過很可惜,好戲剛開始啊。

經過許多摩擦,週五明確宣佈公司政策,簡而言之,以產品為導向,行銷帶頭訂立規格,而研發部門負責執行。研發部門回報各功能所需資源,供決策者以出貨時間以及成本為考量來取捨。研發部門明確禁止對產品規格說三道四。非常非常典型而且標準的流程。我必須說,在某些公司,這是正確的執行方式。但對於我們而言,不是。

Smart phone 並不是什麼新出現的市場。它在那好幾年了,相關硬體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備,軟體也百家爭鳴,Nokia, Microsoft, Motorola 等等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平台。我們的獨特處並不在於我們做了一支更棒的手機,而在於我們是第一支軟硬體都完全 open source 的手機。這開啟無限可能。除此之外,機身厚重、外型不佳、開機三小時電池就乾掉,面對現實吧,我們根本輸人一大截。軟體面也是,任何一支聽過的品牌手機都超過我們,更別提 iPhone 了。但它的強項是,這支手機上的軟體可以自行修改、創造,使其獨一無二,只要你有能力。這是吸引工程師的特色,而非吸引一般消費者。而直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有的顧客正是工程師,與我們這些公司內意見特多的死工程師是同一群人。想多賣些手機、想知道顧客的需求,應該去問問這些工程師,而不是叫他們閉嘴只管做事就好。

Open source 是我們唯一該走的路,可以超越硬體平台的限制而自由進化。假以時日,就如同 Ubuntu 明確的超越 Windows 成為更適合普羅大眾的作業系統,open 的手機平台也會有那一天,而我們應該等待那果實收成。在這時間點剝奪工程師的創意,使其為行銷部門的產品概念服務,直接針對普羅大眾的消費電子市場,而非以市集方式(請參考Cathedral and bazaar) 隨使用者需求演化、針對小而美的利基市場經營。這樣的作法明確顯示了經營者的壓力以及野心,對投資者更好交代,但卻直接離開了自身最堅強的戰場,而在最弱的產品面與巨人對決。我相信這樣的大方向是錯誤的。不過我也認為真正執行起來,這策略仍有可能成為另一個被遺忘的口號,最終我們還是自然/不可抗的回到開放軟體社群的世界。這會是我樂見結果。

回到工作上來說,我領悟到,如果對已經決定的策略這麼有意見,那應該自己去開一間,而不是以員工身份指指點點。公司是專制政體,在評估階段,各陳己見是恰當的。但命令一下,就算指出皇帝錯誤的人是對的,皇帝當然也是先斬了這不識相的傢伙,然後隔陣子再睿智的換個說法自我修正。所以:
  1. 如果我根本是錯的,高層方向正確,最後帶大家到達應許之地,那我不講比較好。
  2. 如果我是對的,因為會先被斬掉,所以也享受不到方向修正的好處,還是一樣不講比較好。
結論很明確:在blog上抱怨已經是最大極限,閉嘴,做好本份就行了!

2007年11月6日

近期片單

依照必看程度排名

2007年11月5日

愜意週末

好一陣子了,受到新工作環境影響,一直對自己人生走法、定位感到疑惑。喜好享樂是天性,又或許是懶惰,冷硬的軟體技術總是沒有熱情深入鑽研。

週六做了笨事,把自己鎖在放著所有電腦的租屋處門外。轉念一想也就輕易饒過了自己,大概上天也不願意我週末進修吧。於是周日放鬆心境,先吃頓好飯,逛進書店四處轉悠。原先想找的書沒找著,倒買了三本意料之外的回家啃。他們是「天生嫩骨」、「香水」(新譯版)、「麥田捕手」。「香水」很久前就讀過別人的,不過總覺得自己該買一本,況且新版是德文直譯,理由充份。「麥田補手」則是令人慚愧地沒讀過但又該讀的其中一本。類似例子的可多了,「百年孤寂」、「咆哮山莊」乃至於「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坎特伯利故事集」、「雙城記」等等簡直不可勝數,全部沒看過。所以說偽物就是偽物啊。

一晚上功夫,先讀完天生嫩骨,再重讀香水。前者實在是驚喜,好久以前在書店翻到第一章就想買下,延宕至今,帶回家簡直迫不及待。它與林文月的「飲膳雜記」同類,借物抒情,由幼年家庭生活到求學、婚姻、職業,一則則色香味俱全的好故事與貫串全書的豐美食物都同樣精彩。滲入人生與回憶調味,食物已不僅是食物,而是挑起種種鮮明回憶的引子。第一章「發霉皇后」讓我在書店就忍俊不禁,家慈對口味不甚挑剔,隨著故事在腦中憶起種種往事,與自身經驗相合,評論再不客觀,而總結成一次愉悅的閱讀經驗。

不得不承認,閱讀與寫作對我來說是遠比寫程式來得輕鬆而愉快。曾經,小學時代也為了電腦竟隨我指示運作而驚喜不置,而那感覺早已不再。對此我毫無幻想,也理解一旦興趣轉為職業,樂趣的減損在所難免。很奇妙的,從這週末我似乎懂了些什麼,我便是我,有自己的形狀、重量、位置,總得先接受自身,再從那出發。

2007年11月2日

400CC 不能上快速道路...

加速0~100公里6秒內,極速超過160的車子不能上速限最多80的快速道路,這種規定令人不得不佩服政府之腦殘無能可說毫無極限。以通勤來說,400重機不但安全,重量大小也尚稱方便,實在是極佳選擇。若能上,以我目前由市政府家中通勤到內湖,走麥帥方便快捷,卻硬是因為這種白痴規定無法成真。

許多人認為重機危險,事實上是駕駛危險而不是機車。如果 400 CC 的車子跟125的騎相同速度,遇到事故時,不論加速避開或是煞車能力都遠勝,車身也更加穩定。反倒是若以公升級的車子通勤,其實都有一定重量,加上更大的馬力與迴轉半徑,以台灣交通來說反而不方便。就能源角度來說,我的 400 CC 一公升油輕鬆超過30公里,比起單人開車上下班的省太多了,就算比雙載,車子兩個人跟機車兩個人,能源消耗還是沒得比。

要說環保,不說還不生氣,台灣環保已經世界最嚴,但是只刁難到新車上路,新車排氣幾乎都已經非常乾淨了,癥結在對已上路的車子管理不嚴。太多欠缺保養的機車以及公車、汽車等等,這些才是最大污染源,卻很少有警力取締。一昧的把標準提高,但最需要管制的欠保養車卻不落實取締,真是大有為的德政。對台灣政府,實在連批評都不太想寫了。

2007年9月25日

王力宏之於色戒,張震之於臥虎藏龍

張愛玲之色、戒原著是極為精練、簡短而隱晦的。小說重意境、況且本是短篇,言而未盡之處全憑想像意會,改編自有難度。骨架之上加添血肉,還得自圓其說。以李安之能,我期待這是個夠份量的挑戰,只可惜結果可以更好。

-- 以下全是地雷,沒看過請自行忽略 --

大致來說,李安加上的血肉,是將原著簡單化、通俗化,給他一個大家能接受的解釋,然而有些部份卻畫蛇添足。最大的扭轉是,原著中以女性觀點出發,其愛情之想像、感覺,乃是王佳芝一人獨白,易先生則少有著墨。其後迫於形勢,不得不殺王佳芝,也不過感嘆「她還是真愛他的,是他生平第一個紅粉知己。想不到中年以后還有這番遇合。 」...「她臨終一定恨他。不過“無毒不丈夫”。不是這樣的男子漢,她也不會愛他。」....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占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這番思考,表現的終極佔有,哪是片中梁朝偉那般柔情百轉可比?

再如戒指。原作中戒指是易先生情勢湊合下,早約好了要給王佳芝的禮物,有些比照往例的意思。影片中卻安排為,易先生大手筆的一個驚喜,不願給老婆的「鴿子蛋」大戒指卻主動願給了王佳芝。又如唱戲一段,佳芝為易先生唱戲,情詞懇切,易先生感動落淚;整個成了兩情相悅、對等關係,故而最後痛苦撕扯,不捨殺之。合情合理、好接受了,卻少了衝擊,多了通俗。

李安另個有趣的安排,是很怕觀眾看不懂電影。如原著「到女人心里的路通過陰道。」直指由性而愛、戲假情真,角度都幫導演取好了。而其實那幾場性愛戲(就我來看,確有必要),已足夠明白表達,但大導演卻用心良苦,多安排唱戲這段劇情,不擺明了「戲假情真」四個亮晃晃大字?再如佳芝對特務老王的發脾氣一段,也是怕觀眾搞不清佳芝內心情感何來,特地明明白白宣之於口,硬是加上,體貼是體貼,不過講明了,也少了玩味,少了深度。

整部影片最奇怪彆扭的,當屬鄺裕民等人殺勒索者,以及採石場眾人被槍決兩段。勒索者一節,觀之感覺上像是為了平衡佳芝的犧牲,而讓其他人手上沾上鮮血,以表明他們也有付出,以及證明那時空背景下對漢奸厭惡之強烈。然而此段其實並無必要,色戒的重心,即在於佳芝從頭到尾先是對國家的付出,轉換到對愛人之付出,由犧牲貞操終至犧牲生命。一個徹頭徹尾的蒼涼角色,出現在張愛玲冷筆之下。故事就是如此殘酷,何必塗脂抹粉?

採石場槍決一節,更是讓人倒吸冷氣。目的應是放在佳芝與鄺最後一面,然而王力宏並不入戲,演技無張力,讓人難以入口。還不如改成易先生簽署命令時,鏡頭帶見「槍決」字眼,筆鋒一頓,仍然簽下,如此反有餘味未盡。巴巴的照見採石場眾人相望一眼,從此死別,就此淺了。

最後也最大的缺陷是,王力宏。為了票房找來個俊臉偶像,但就如張震在臥虎藏龍中捅出的那老大一個演技缺口,沒底子的人,哪是你大導演就可保證點石成金?從一出場就彆扭,觀眾為何發笑,實在是因為王力宏並不相信他自己演的角色,自然也說服不了觀眾。演技平板,表情相似,只有殺人一幕戲帶些說服力,印象中比張震好些。問題是湯唯與梁朝偉表現如此精彩,一般演員都相形失色,陳沖僅保不失,度宗華老資格了也遠遠比下,哪容得下鄺裕民這樣重要角色狠狠拉下一截?色戒的確在平均之上,但有這樣明顯的缺失,是否仍該抱回金獅?

李安是很聰明的導演。他選擇的題材常是困難而有價值的,如冰風暴談中產階級家庭問題、喜宴談同性戀與傳統價值觀衝突等等,然而在傳達上總是技巧的在細節處加以通俗、並淡化衝突,使它入口即化、皆大歡喜。

不敢說李安不是好導演,但,實在少了些雋永。

2007年9月20日

New Branch

如同我在 A Fork 中提過的,所有技術性的文章,日後將只在 Asleep from Day 出現。我已將其加入旁邊的 blogroll 連結。

讀書心得報告 - 反烏托邦 Dystopia

昨晚發神經把7-11領回來新買的美麗新世界華氏451度都啃完,卻沒有看1984那種驚心動魄感。相反地,美麗新世界在我工程師的腦袋結構看來,竟然有其合理之處。而這種看似合理的說法,才是真正的恐怖:他會引領你不自覺踏上錯誤的不歸路。大概把這幾本書簡介一下,盡可能少觸及情節,但希望能引起閱讀興趣。

1984

有名的"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老大哥在看著你」,就是出自本書。這句話有雙重意味,除了watch的照看之外,也代表了監視。書中描述一未來極權社會,政府無所不在,任何行為都被監控,而所有媒體皆受控制,所有資訊都經過改造、扭曲。其目的在控制人們的思想,而現實僅是人們所相信之現實,故只需人民確信,則真實僅是概念,可任意扭曲。書中描述一虛構之「大洋國」,政府機構分四大部門:「和平部」、「友愛部」、「真理部」及「富裕部」,其作為則與名稱恰恰相反。國家僅有一黨,即為「英社」(Ingsoc),英格蘭社會主義。三大標語為:
  • 戰爭即和平;
  • 自由即奴役;
  • 無知即力量。
書中的語言如思想罪(thought-crime),新話(newspeak),雙重思想(doublethink),老大哥(Big Brother)等等,已經被收入辭典。本書對現代英語社會有深遠影響,討論國家安全與隱私議題時,幾乎必被引用。

「1984」主要從思想觀點來切入一追求烏托邦(Utopia)時可能發生的錯誤終點,文中表現的恐怖與窒息感,格局宏大而內容極具威力,閱讀過程中與現實相互比對,時感不寒而慄。


書名代表紙張燃燒的溫度,內文描述一反諷的職業:Fireman(救火員)在未來的工作不再是救火,而是放火燒毀禁書。此書名應是Michael Moore將其911事件紀錄片取名為「華氏911」的由來,藉此諷刺小布希政府藉由資訊控制配合發動伊拉克戰爭。本書主要是諷刺政府企圖刪減、編修文本,使其政治正確。作者將此概念擴大發揮,將擁有禁書例如詩集、聖經、經典名著等視為犯罪,而由fireman放火將其清除。

概念上它雖不如「1984」或「美麗新世界」一般恢宏,但行文極具影像風格、帶有圖像魅力,故事本身也明顯的偏向動作劇情,很適合轉換為其他媒體,發揮較文本更為通俗的影響力。電影Equilibrium(重裝任務,好個爛譯名)其背景設定就很明顯的來自1984以及華氏451,描述在未來,「感覺」變成一種犯罪,而閱讀葉慈詩集則是非死不可。

美麗新世界

如果說「1984」是從思想出發,那麼「美麗新世界」可說是從科技出發。文中描述一極為井然有序的世界,各類型科技皆被採用來維持秩序,造成一無恐懼、無痛苦、性愛自由而人人快樂的世界。所有人皆為人工培育,基因被嚴格控制,人類由基因優劣區分,在培育時便決定階級以及工作,並接受催眠以及各種生物科技改造,使其生理上適合,而心理上樂於接受自己的地位。家庭觀念完全打破、自然生育不存在以避免各種強烈的感情來打亂秩序。消費行為被固定以維持經濟,人人被教育為性愛自由,並定期接受各種如懷孕替代等醫學療程來取代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

「美麗新世界」的恐怖在一來自蠻荒的野人回歸「文明」後展現,少了取得過程的汗水、少了痛苦驚慌等等情緒,則快樂也成為不可承受之輕,最終導致野人不堪承受。

很可惜的是,反烏托邦三部曲最早的《我們》(Мы)by 葉夫根尼·扎米亞京(Yevgeny Zamyatin),台灣譯名為「反烏托邦與自由」,已經絕版。我很想弄到這本書,但不知有何門路。或許逛逛舊書攤?

2007年9月16日

難道我不能要求有保障的消費嗎?

非常的憤怒中。去 7-11 花了 NT$299 買的訊想 InfoThink 公司晶片讀卡機,國泰、第一銀行、彰銀三張平時都可正確提款的金融卡,只有國泰讀得到。軟體寫得爛,一堆置入性行銷,怎麼連都是連到他們公司網站,這些我都還可以勉強容忍,大不了只裝驅動程式,其他不裝就得了。沒想到連讀卡都讀不出來,就敢厚顏無恥的在 7-11 鋪貨?出一台晶片讀卡機,拿各家銀行的卡去讀讀看,這是基本中的基本,只要他媽的有腦都知道該做吧!不是號稱台灣製造很棒嗎,不是說共匪做得東西很爛嗎,不是說我們是科技業製造大國嗎,去隨便買個讀卡機都買到這種廢物,還有什麼好說?

在台灣這見鬼的消費者權益到底什麼時候才會伸張,為何不像美國一樣隨便懲罰性賠償來個會破產的天文數字,讓這些混蛋黑心的廠商得到教訓!我身在這行夠久了,這些公司隨便亂做也出貨,什麼責任感沒有悶著頭硬幹的作風看得夠多了,實在是忍無可忍!

總之首先去消基會申訴,然後要打去 7-11 反映,最好是讓他下架。當然訊想那邊我會回報,但是膝蓋想他們也是不會有什麼有誠意的回應。多管齊下,剛好最近會比較空,這件事媽的我跟他槓上了!

2007年9月3日

我愛電影台

以下幾部片,最初都是在電影台發現,都有點 cult,不過我本來就是 cult fan 嘛,正常。

SubUrbia
Richard Linklater 的作品,但沒有 Before Sunrise (愛在黎明破曉時)有名。個人口味是更喜歡這部,怎麼看,都覺得裡頭傳達的東西遠為沈重,幾乎不忍深入思索,只怕觸動自身弱點。IMDB 上的 plot outline 說得真好:A group of suburbian teenagers try to support each other through the difficult task of becoming adults. 是啊,struggled to become adults. 有時深切的感覺,我也還在那過程中徬徨,而出路似乎仍非常遙遠。

Shaun of the Dead
極為 kuso 的黑色喜劇,顛覆殭屍類型片,對英國社會做足調侃,威力十足,當純喜劇片看也棒,看看門道也棒,其中許多橋段實在經典有趣。例如早上起床看到一堆殭屍,自言自語說怎麼大家宿醉這麼嚴重(嘿,其實又有甚麼差異呢)?拿唱片丟殭屍,還帶評論說誰的可以丟誰的不能丟、死到臨頭還搶來搶去的保護某專輯等等。其他很多更有趣的,就保留驚喜。強力推薦。

The Way of the Gun
Christopher McQuarrie 自編自導,鼎鼎大名的 The Usual Suspect 編劇就是他,初看時就覺得不凡,劇情緊湊曲折,很有意思。槍戰場面精彩、寫實、張力夠,而且沒有亂打亂燒亂炸。兩個反派英雄合作,鬥智鬥力,都是我很喜歡的明星:Benicio Del Toro, Ryan Phillippe。這部片沒紅真的很怪。

House of 1000 Corpses
以劇情來講實在是爛到不能再爛的美式狗血殺人狂片,但影像風格跟配樂非常突出,奇詭造型配上凶狠的 death metal,以低成本大大賣座。

Destiny Turns on the Radio
很可惜,趕著出門,只看到前頭一小段。攝影色調跟配樂,一看就是公路犯罪類型片,正是我愛的,等到看見 Quentin Tarantino 煞有介事的以天使造型出現,更是笑翻。改天一定看完。

2007年8月31日

A Fork.

其實是老早就想做的事情。總要有些觸發去真的執行。

一向認為軟體與其他各部份的自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既是我的 blog,就該完整呈現。然而最終我理解到,由於呈現介面的不完美,讀者無法選擇,只能看到他們並不感興趣的部份。因此必須尋找合理的方式,來克服這種痛苦。

日後,這裡所有的內容將沒有程式碼、不再牽涉技術領域,就算有,也僅是科技資訊,以一般詞句表達。軟體相關文章,將發表在其他網站,與本站互相連結。

我仍然認為個人發表平台,應可集中於一處存取,作為巨觀呈現。現時無法做到,是因為呈現方式的不完美,也就是軟體的不完美。在找到解決方式之前,自我分割,似乎是可行的暫時解法。

2007年8月26日

怎麼大家都變成演藝人員了?

說也奇怪,最近相關的人出片越來越多,現在還加上我親愛的老友皮博士(因為以後會很紅所以要先諂媚)繼出唱片後,狠狠的出現在報紙上大幅報導,帥氣的照片加上經紀人簽約,即將成為金城武第二(對不起我實在忍不住要寫出來...),實在太強了啊!建議大家想進演藝圈的可以來認識我,大概我莫名的有這種幫朋友運勢,當然也要像他們一樣努力才行喔!

是不是該強調年輕貌美的女性特別歡迎呢?還是不要好了。

2007年8月19日

2007年8月17日

誰會寫程式?

Computer science 相關科系的學生一畢業進入業界,要不了多久,聰明的孩子們就會發現學術研究跟實做的不同。例如不懂詳細 SMTP 或是 HTTP 並不代表你在 computer science 的領域學得不好,只表示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用到這些東西的必要。又譬如熟悉不熟悉 MFC 或是其他種種 library, framework 的用法,也是相同。

然而對於業界而言,程式設計師多半是可取代的一堆螺絲,最好是拿來就能用,所以一個才智平庸但是熟悉這些玩意的工程師往往吃香。要注意我在這裡所指的平庸是相當嚴格的。那麼當你想在這領域取得一席之地,該如何瞄準目標?選擇目標就已經是個大學問了。

假定,你知道自己是平庸的。那麼瞄準各類電腦補習班(包括那些有頭有臉機構辦的)、證照等等或許是不錯的手段。在那些地方你多半只能學到技而學不到藝,那將使你成為成功的工人,但甚至達不到中級以上水準。這類的人,在台灣 MIS 相關公司最多,你會注意到這些公司多半執行軟體專案,掛許多 CMMI、證照之類,喜歡宣傳各類成功案例等等。他們喜歡告訴你他們如何專業、如何以客為尊,如何採用最新的技術達成需求等等。當你越來越熟練,你會在這類公司佔有一席之地,並且開始懂得各種政治技巧來保衛自己的地盤。

假定是中才以上呢?這裡定義的中才,是至少你要可以直接閱讀 RFC, datasheet 等等英文資訊,並且有能力自行消化、寫出程式。對你來說,取得經驗是最佳競爭力。不要管什麼學理了,往那冷僻的技術細節鑽就對啦。會寫 driver、懂詳細的 protocol、實務上對業界常用的工具熟悉,可以用毫不精巧的手段達成目的... 又或者你處在比較高階的軟體領域,那就比較危險,表示你至少要熟讀 design pattern/UML/一種以上的專案開發模式(extreme programming? RUP?),並且可以毫不猶豫的運用其中詞語。達成以上,那麼恭喜你,你的工作非常安全,而且只要具有正常人格,很快你就可以升經理讓新進工程師覺得莫測高深,或是轉換跑道嚇嚇那些以為你不懂的無知研發人員。

那,你會問,要如何才能成為精英呢?你能使用的工具應該包括 Lex & Yacc、能讀懂 assembly、知道 functional programming 是什麼意思、熟用一種以上 scripting language 並真正理解部份 compiler/os 內部運作。除此之外,你必須謹記所受過的一切學術訓練,那有助於你在最短時間內猜測/理解一個新的規格/問題,並且將你已有的技能集恰當的運用於其上。你應該會擁有自己的工具集,並且善用他們,以其他工程師無法理解的速度產生正確程式。

理解自己身處的位置只是容易(或者有些殘酷)的部份。困難的是如何接受並執行自己該做的事。

python: import this!

I have just found out a cool easter egg in python:
>>> import this
The Zen of Python, by Tim Peters

Beautiful is better than ugly.
Explicit is better than implicit.
Simple is better than complex.
Complex is better than complicated.
Flat is better than nested.
Sparse is better than dense.
Readability counts.
Special cases aren't special enough to break the rules.
Although practicality beats purity.
Errors should never pass silently.
Unless explicitly silenced.
In the face of ambiguity, refuse the temptation to guess.
There should be one-- and preferably only one --obvious way to do it.
Although that way may not be obvious at first unless you're Dutch.
Now is better than never.
Although never is often better than *right* now.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hard to explain, it's a bad idea.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easy to explain, it may be a good idea.
Namespaces are one honking great idea -- let's do more of those!

2007年8月15日

Unix/Windows 通用 print server

知道怎麼做的話,其實要架是很簡單的。但問題是之前從未在 Linux 下處理列印過,真正做起來,走了許多冤枉路。過程也就不提了,總之,最終成果是將原有的一台 Debian server 接上 usb 連結的雷射印表機,在區域網路上同時有 Linux/Windows 的情況下列印。

採取的架構是 cups + samba. CUPS 是 the common unix printing system,可以直接分享列印服務給其他 Unix like 的機器。而與 Windows 的接軌,就要靠 samba。首先必須先讓印表機在 Linux 下正常動作。就我的例子而言, HP LaserJet 1000 需要由網路上下載 open source 的驅動程式,並且另行下載 firmware,搭配 udev 或者是 hotplug,讓主機在印表機連結的時候,自動上傳 firmware,印表機才能正確工作。

安裝 HP LaserJet 1000

先不要接上印表機。LaserJet 1000 需要的驅動程式名為 foo2zjs,頗為好裝,照著網頁做就沒問題。裝完後印表機先接好電,再連結 USB。用 usb_printerid,後頭接 device 位置,通常是 /dev/usb/lp0,來確認 firmware 有沒有正確的 upload 了。FWVER 後頭有接版本名稱就是正常。

若有問題,可以看一下 /etc/hotplug/usb/hplj1000 這個 script。我把 DEV=""這行 mark 掉,省去自動搜尋的麻煩。

CUPS 設定

啟動 CUPS,這東西的方便之處就是直接連結 http://localhost:631/ 就可以進入網頁操作介面,可是我的 server 只有文字介面,用 lynx 看又有點麻煩,所以還先進去 /etc/cups/cupsd.conf 改了一下設定檔,讓其他台也可以連。改掉的內容包括 Listen 127.0.0.1:631 改成 Listen 0.0.0.0:631,以及全部設 Allow all 諸如此類。進入 admin 介面後,應該可以看到印表機已經自動偵測到了,直接加入即可。basic server settings 裡頭有些預設的設定可以直接勾選,我選了 Share published printers connected to this system 還有 Allow remote administration,允許所有在 LAN 上的使用者都可以直接列印。

Linux Client 設定

把 cups 網頁介面上某印表機的網址複製,然後開頭改成 ipp,就是這台印表機的分享位置。例如我的是 ipp://192.168.1.1:631/printers/hp_LaserJet_1000_USB_1,直接加入即可。

Samba 設定

在此我碰到最大的問題是 Windows 上的使用者名稱與 Linux 上不相同,我不想一個個輸入 smbpasswd 中,而且還有密碼同步問題,可見不是正確解法。最後才發現有 map to guest = Bad User 這種設法,亦即當使用者輸入的帳號在系統中不存在,就當成 guest。正是我要的功能。目前 smb.conf 設定如下:

[global]
workgroup = MSHOME
server string = %h server
map to guest = Bad User
log level = 1
syslog = 0
log file = /var/log/samba/log.%m
max log size = 1000
ldap ssl = no
panic action = /usr/share/samba/panic-action %d
invalid users = root
printer admin = @lpadmin
create mask = 0644
printing = cups
print command =
lpq command = %p
lprm command =

[homes]
comment = Home Directories
valid users = %S
read only = No
browseable = No

[printers]
comment = Generic dot-matrix printer entry
path = /var/spool/samba
guest ok = Yes
printable = Yes
use client driver = Yes
browseable = No

[print$]
comment = Printer Drivers
path = /var/lib/samba/printers
write list = @lpadmin
guest ok = Yes
設完以後重新啟動 samba,應該可以從任一 Windows client 那邊看到分享出來的印表機。接下來若某使用者 foo 在 Linux 端是 lpadmin 群組的一份子,那在 Windows 下用 foo 連結印表機後,選內容 -> 進階 -> 新增驅動程式,另外在內容的其他頁面中,也可以新增其他作業系統例如 Win NT, 98 等等用的驅動程式,如此可以讓 Windows client 連結後自動下載安裝,不需要另外尋找。這部份功能我還沒確實試出,但應該是可行的。

2007年7月25日

@openmoko.com

很快的更新一下我的現況。最近太忙,連寫 blog 的閒情都沒。

從上週開始回到職場,在 openmoko.com 工作。公司到目前尚未跑完登記程序,也就是還沒成立。core team 包括 Sean Moss-Pultz, Harald 'LaForge' Welte and Michael ‘Mickey’ Lauer. 台灣這邊則包括 jserv, OLV (freetype developer)等人。

略查一下的話可以發現這是非常恐怖的團隊,例如 LaForge 是 netfilter/iptables 的主要作者,Mickey 則是 OpenEmbedded 創始者。最驚人也最令人慚愧的是,以上提到的這些開發者,除了 Mickey 以外,全部比我年輕。所謂歲月不饒人,我在吃喝玩樂的時候,很多人可是認真的在研究呢。總之是間非常有趣的公司,靜觀其變。

另一件事情,之前拿來當作工作室的安東街公寓,原是鐵路局員工宿舍,現在確定遲早要收回了。另找了間套房租下來,現在得處理搬家事務,講起來真是多如牛毛。總之變動可以視為常態,塵埃落定之後,且看這一波人生轉折會有甚麼結果吧。

2007年7月11日

幡然有悟

不知為何,這陣子以來,心情持續感到一種平靜。莫名的就出了這標題。

其實是不應該平靜的。出租的房子最近問題一直很多,當年貿然無知的找人裝潢,又沒有監工,現在問題就一一冒出,還得面對敷衍欺騙客戶的水電工人。財務麻煩不小,畢竟現在的生活方式也不過是把債務延後用以維持生活罷了。

我想原因應該是最近做的一個案子。說真的並不是很難的工作,雖說有部分不熟悉,但有原先的程式碼可參考,評估一下也就接了。似乎案主挺高興的,應該是燙手山芋,時間又趕。真的做下去,果然發現問題很多,規格不明、變數多、文件與資料都欠奉,但總之最後都找到方法繞過問題。需要對方提供資料所以卡住的時候,就先切換到不會卡住的地方繼續做。

我發現,我似乎自動地在做著一些以前會讓我不滿的事情。工作態度以及心態上似乎都微妙地改變了。這一年多來的經歷,大概是我人生最缺錢最困苦的時期,但從那中間,我好像領悟了些甚麼,思考的方式不自覺地延著與一年前不同的迴路在運作著。

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總是從錯誤中學習,而非直接由別人經驗學到。世上可犯的錯誤很多,有些錯誤的後果是擔負不起的。至今為此我已經付出很大代價。

但好處是,一旦我學到甚麼,最終修正到了正途,便總有莫名的篤定,似乎知道繼續走就對了。對人生,我從來不是很講邏輯,總是憑著感覺任性的前進。也許這次的經驗讓我感到,還是有些能力可以運用,只是要找出適合的場域。很奇怪的我並不擔心,時機總會來到,若永遠沒有,也是命定,但求無愧於心。

2007年7月4日

acpid 與 notebook 的特殊按鍵

經常會大家很講究某 Linux distribution 有沒有 out-of-box 就支援某某 notebook,其實這很不容易的。要想想廠商都已經特別裝好、設定好了 Windows 才拿出來賣,但 Linux 經常可沒先裝好。如果從一台沒裝好的 Notebook 自己拿原版 Windows 光碟開始裝,也是要下載很多東西,一點也不容易啊。

目前的 distribution 設計都進步很多了,各層分工合作,就算有特殊鍵沒支援的,要改成支援也是很簡單。這裡大致介紹一下怎樣讓特殊按鍵們產生作用。先說明原理:特殊鍵一般都是會產生 acpi event,但這個 event 往往系統認不得。這裡 acpid 扮演的角色就是把這個認不得的 event 利用呼叫 acpi_fakekey 的方式變成假裝按了一個鍵,而這個鍵系統認得,就可以產生相對應功能啦。

實例說明:我的 volume-down 降低音量鍵沒用,那先跑 acpi_listen,然後按 volume-down 一下,看看出來的結果。以下是我的 notebook 上出現的:
john@Portege-2000:~$ acpi_listen 
hkey VALD 00000000 00000102
hkey VALD 00000001 00000102
嗯嗯,可見按下跟放開都會產生事件,我們這裡抓那個放開的事件就好。畢竟按下了才有可能發生放開嘛。然後把這個事件加到 /etc/acpi/events 底下,新增一個檔案 tosh-volume-down
# /etc/acpi/events/tosh-volume-down

event=hkey VALD 00000001 00000102
action=/etc/acpi/voldownbtn.sh
這裡頭的意思是說,如果抓到了這個事件,就呼叫 /etc/acpi/voldownbtn.sh。這個 script 其實就是統一拿來降低音量的,內容為:
#!/bin/bash
. /usr/share/acpi-support/key-constants
acpi_fakekey $KEY_VOLUMEDOWN
其中 /usr/share/acpi-support/key-constants 就是 kernel 認得的按鍵代碼,$KEY_VOLUMEDOWN 的值是 114。所以日後每當我按了 Toshiba 自己特別的 volume-down,就會對應到 acpi_fakekey 114,等於是按下了系統認得的降低音量鍵。在新版的 gnome 中,這鍵系統會認得(也可以自訂,把他的作用換成其他的,例如升高音量? = =),所以會有漂亮的 UI 一起搭配起來,讓我看到目前的音量大小。一般說來特殊鍵也不過就那幾個,所以就算完全沒支援,也一下子就設起來啦。

2007年7月3日

"Agile" Development?

If you're reading this and you're unfortunately a software developer, I do suggest you read Good Agile, Bad Agile. It has been in my bookmarks for almost an year and now I finally managed to read it. That gives me a whole different view towards the agile method.

2007年6月28日

「競爭力」的迷思

今天看到的一段話引起我很深的感觸。

Quote from a slashdot comment under the topic "Internal Microsoft Email about Life at Google"

Re:Who died and made you boss?

(Score:5, Insightful)
by Techguy666 (759128) on Wednesday June 27, @12:21PM (#19664409)
If someone likes working all the time, why not respect that and move on with your life?
As long as it doesn't intrude on my life, I'm all for that. However, if you work 24/7 and our mutual boss wants to know why I'm not accomplishing 20 tasks a day, that gets annoying and your work habit is affecting me. If our mutual boss decides to make you the "norm" and expects everyone to follow suit, then you've created an environment for burnout and your work habit is affecting me. If you get in the habit of working 24/7 and you catch a cold and come in to work anyway, and I catch your cold, your work habit is affecting me. You infect me with a cold and I'm staying home, dammit. You infect other, saner, people and they'll stay home too.

Allowing someone to behave detrimentally in a work environment sets a dangerous precedent because nobody works in a bubble; it changes the work culture to one that benefits the organization unequally over the individual, it creates health risks, and combined, potentially skews a society's economy. That's why I care if *you* work yourself to the bone. You're not only my colleague but you're a barometer of the world around me.

這是個很常見的問題,以公司的角度,只要他們可以將員工設計成可替換的零件,那麼零件的損壞對於公司就沒有重大的影響。如此一來,公司的最佳選擇就是極度壓榨,把健康搞壞也沒問題,再替換就成了。對大公司而言,替換的人選可是排成長列。(我之前的主管就是明證)

但以員工來說,這樣的文化會造成兩難。如上文所述,假定你每週工作七天,一天24小時隨時待命,而共同的老闆質問為何我無法每天完成二十項工作,這就很討厭,你的工作習慣就會影響我。而如果上司決定將同事的態度視為「正常」而要求其他人效法,那麼你就創造了一個讓大家燒乾的環境,那麼你就會影響到我。而如果你因為過度工作而感冒,還堅持來上班而傳染了我,我以及其他被傳染的正常人就得待在家,而這也影響到我。

這種有害的工作習慣先例一開,所有人都會被影響。這把工作文化轉變為對公司有利,但對個人不利。除了健康風險,事實上這也潛在地搞壞了上班族行情。只要有一人這樣做了,那麼他就成為整個環境中評估大家好壞的準繩。

這是個典型的 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如果大家合作,那麼成果對於團體(員工)是最佳的,然而由於總會有人思考自身的最佳利益而非群體的,最終結果反而對團體不利。在目前的台灣,這問題無解,因為我們鼓勵 work harder 而非 work smarter. 這也是為何我們工作時間長而薪水低。這也是為何我們的「競爭力」總是那麼高。廉價勞工誰不要呢?

CMClass: 微軟徵才試題 in Prolog

一開始是在 thinker 那邊偶然看到這個題目,正文如下:
永源拿了兩個不同數字...
這兩個數字分別大於 1 ,也分別小於 50
永源只把這兩個數字的乘積告訴了亞譚 ...
永源再只把這兩個數字的和告訴了明歆 ...
永源問, 這兩個數字是什麼 ?

以下是亞譚和明歆的對話... (小強, 小毛, 小燕在旁坐陪)
亞譚: 我不知道這兩個數字是什麼!
明歆: 但我也還是不知道這兩個數字是什麼!
亞譚: 喔!那我知道那兩個數字是什麼了 !
明歆: 喔!那我也知道那兩個數字是什麼了 !
突然間 ....聰明的三位陪客同時也說: 我們也知道那兩個數字是什麼了 !
聰明的你, 告訴我....那兩個數字是什麼 ?
大家已經做出了 PythonC 的解法,但這題目感覺起來可以用 Prolog 解,自從修完 programming language 之後就再也沒碰過了(還被教授用一個很混蛋的理由當掉),正好複習一下。
solution(Set) :-
stage3(Set).

values(Set, S) :-
findall(V, (member(X, S), V is X), Set),
sort0(Set).

duplicate_values(Set, S) :-
values(Values, S),
findall(X, (member(X, Values), sublist([X,X], Values)), Set),
sort(Set).

single_values(Set, S) :-
values(Values, S),
findall(X, (member(X, Values), \+ sublist([X,X], Values)), Set),
sort(Set).

range(Set) :-
findall(I, for(I, 2, 49), Set).

solution_space(Set) :-
range(Range),
findall([A,B], (member(A, Range), member(B, Range), A < B), Set).

stage1(Set) :-
solution_space(S),
findall(A*B, member([A,B], S), S1),
duplicate_values(Values, S1),
findall([A,B], (member([A,B], S), V is A*B, member(V, Values)), Set).

stage2(Set) :-
stage1(S),
findall(A+B, member([A,B], S), S1),
duplicate_values(Values, S1),
findall([A,B], (member([A,B], S), V is A+B, member(V, Values)), Set).

stage3(Set) :-
stage2(S),
findall(A*B, member([A,B], S), S1),
single_values(Values, S1),
findall([A,B], (member([A,B], S), V is A*B, member(V, Values)), Set).
餵給 Prolog 之後打 ?- solution(Set). 就可以算出答案啦。

2007年6月27日

Very interesting read

Viewing American class divisions through Facebook and MySpace

很有意思的文章,將 Facebook 以及 MySpace 概括的以社會階層區分,Facebook 是給要唸大學的「好孩子」,MySpace 是給「壞孩子」;以環境、同儕、網站風格甚至軍隊等等角度來觀察。用同樣的工具集來看台灣網站的話,會發現類似情形也是存在。

2007年6月20日

Debian lenny 上 OpenOffice 中文顯示問題解決

不知從哪一次 update 之後,我的 Debian lenny 上 OpenOffice 就沒法顯示中文了,一進去原本的介面就全是亂碼。火大了把 zh-tw 的 l10n 移除,用英文介面也撐了好一陣子,直到我今天第一次要打中文為止。不光是介面,原來直接輸入的中文也會變方格字,這可不行啊。

翻來翻去找了一陣子,終於發現原來它預設的中日韓顯示字型是 Andale Sans UI,在我的系統上這字型根本不存在,當然就顯示不出啦。解決法是先用
LANG=C openoffice
進去看到英文介面,然後到 Tools -> Options -> OpenOffice.org -> Fonts ,把 Andale Sans UI 這個鳥字型替換成隨便一個 true type 的中文字型就好啦。

OpenOffice 真是傷腦筋哪,這樣下去怎能取代 MS Office 咧?

2007年6月14日

Joost on Debian lenny

Joost™ the best of tv and the internet
雖然已經出來有段時間了,還是簡介一下:

Joost 是真正的網路電視,可以讓人免費觀看高畫質、全螢幕的影音,而且有許多頻道可以切換、選節目、隨時可以暫停、往前往後移動。能夠做到高畫質的原因是因為背後採用了 p2p 分散式技術,讓使用者互相傳來傳去,所以頻寬需求不像集中式的 YouTube 之類那麼恐怖。這毋庸置疑的會是另一次風暴,創始人之一正是之前引起風潮的 Skype 作者。目前仍在 beta 測試階段,不開放給所有人下載,若有興趣想試試的,請留下您的 email 給我。

這麼好玩的東西讓我在工作室的時候也想看,偏偏那邊沒有 Windows,於是我當然就想把它裝到 Linux 上啦...(以下火星文出現)

基本上參考 HOWTO: Joost (with sound) 就可以搞定,我採用的是第二種方法,用 wine.git 自己 compile 一個版本來跑,直接用 debian 附的 wine 不行。值得注意的是 libasound2-dev, fontforge, freeglut-dev 要裝起來,不然 ./configure 出來會自動 disable 掉這些功能。

成功裝好 Joost 以後,一跑就狂當,只好執行 winecfg 調來調去。首先要注意 Windows 版本要調到 Windows XP 不然根本進不去。其他設定 audio 是用 alsa,graphic 用 virtual desktop ,解析度 800x600,let windows manager manage 那個選項關掉。跑起來很順,附上辣妹圖為證:

2007年6月11日

是趨勢觀察,還是...?

前幾天參加經濟日報辦的「網路高峰會」訪談陳士駿,其中過程網路上已多描述,我就不談了,只說說心得感想吧。

首先是這類活動或多或少都帶些馬後炮,也就是說等成功了再邀請他來談談怎麼成功,這種方向是錯誤(或說至少是不足)的。例如訪問得到彩卷的人為何得獎,他可能說我有燒香拜佛,但問題是所有燒香拜佛的人買彩卷都會中嗎?我故意舉這例子的用意是誇示法,實際上要搞出 youtube 當然不只是運氣,還有很多因素。所以在這類的訪問中,重要的就是找出那些因素,而不是找出燒香拜佛。

以這角度來看,若是有人自稱網路趨勢觀察家、web 2.0 創業大師之類的,但結果是將網路上各種新知、新網站用自己的筆調重講一次,然後對已經成功的,找幾個理由說他們為何成功,可以賺錢喔值得大家參考;剛起步的,就說前景可期值得注意,那麼這種東西基本上是垃圾。差別只是包裝的好不好,大家容不容易看出來罷了。這比經濟學家的笑話還糟:他們在事情發生以後,分析為何他們之前的分析錯誤。但至少他們事前還敢分析預測啊。

要真正判斷這類文字的價值,就要看他們敢不敢預測,以及預測的準不準。甚至如此預測的理由說明都可以省略,只要準確,就有人注意、就有價值。注意我說的「價值」。就算是來源像白龍王一般神龍附身來自天啟也可以。

聽完整場,我最終記下來的重點只有一個,就是「簡單」。他之前在 PayPal,後來 YouTube,兩者都是滿足了一個簡單的、常見的、未滿足的需求。這就是一切的重點。你必須先有個這樣的model 再來談創業,沒有就不要創。而這樣的 idea 絕不可以是拐彎抹角的創造出需求(這點我們時常看見),而必須是需求已經在那裡,大家都需要的。其他例如資金團隊技術等等都是次要,講一堆門檻夠不夠高的都只是參考。例如我們知道 Google 的技術很強,但 YouTube 非常好做,可知技術是次要,應該是為需求而服務。所有的此類評估不可本末倒置。

另外要狠狠批評一下主辦單位。首先官樣文章太多,致詞內容滿是廢話,內容安排令人緊繃、無趣,完全不符陳士駿給人的感覺。劉永平的訪問遵而不失,已經是台灣方面表現最好,座談會的部份簡直恐怖,陳銘憲、黃逸松沒講到甚麼,張成秀跟我上次看到她一樣主要為 Google 打廣告,偶爾才拋些東西出來,賀陳旦是當天最差,擺弄一堆老生常談 web 2.0 的熱門名詞以外甚麼料都沒有,只有一再幫中華電信打很可笑的廣告而已。什麼時候中華電信變成一間以使用者為主 "user is the king" 的公司啦?不要講出來笑死人。相比起來,上次參加中時辦的「2007網路趨勢論壇」卡司雖然不如人,但活動安排好得多了!

2007年6月7日

FizzBuzz?!

今早看到一篇文章,說來應徵的 200 個工程師中有 199 個不會寫 FizzBuzz 程式。需求是這樣的:
印出 1 到 100,但如果是 3 的倍數就印 Fizz,如果是 5 的倍數就印 Buzz,如果同時是 3 和 5 的倍數就印 FizzBuzz。
簡單到近乎腦殘對吧?但好笑的是就連自認會解的 programmers 在留下的 comments 裡面自己都寫錯。最常見的解法當然是:
for i in xrange(1,101):
if i%15 == 0:
print "FizzBuzz"
elif i%3 == 0:
print "Fizz"
elif i%5 == 0:
print "Buzz"
else:
print i
然而如果要把 Fizz 改成 Bizz,我們就需要改兩個字串,那如果這兩個相距很遠或是其他甚麼原因,就容易漏掉,違反 DRY (Do Not Repeat Yourself) 原則。結果想要改進的人就修成這樣:
for num in range(1, 101):
if not num % 3:
print "bizz"
elif not num % 5:
print "buzz"
else:
print num
結果在 15 時,只會印 bizz 而印不出 buzz 就錯掉啦。目前看到我覺得最帥的寫法是:
for i in range(1, 100) :
fmt = [i, "fizz", "buzz", "fizz buzz"]
print fmt[(i % 3 == 0) + 2 * (i % 5 == 0)]
用上了 binary 的想法在裡頭,很有 fu 喔。我自己的版本是這樣:
for i in xrange(1,101):
s = []
if i%3 == 0:
s.append("Fizz")
if i%5 == 0:
s.append("Buzz")
print "".join(s) or i
但我覺得速度應該不快。Anyway 實務上我覺得最好的版本是第一版啦,重複的問題可以用常數定義的方式解掉,如下:
three = "Fizz"
five = "Buzz"

for i in xrange(1,101):
if i%15 == 0:
print "".join((three, five))
elif i%3 == 0:
print three
elif i%5 == 0:
print five
else:
print i
這樣直接列出來快而且也易懂。有沒有讀者想玩一下啊? ;-)

為彎道而生的新交通工具

好想開開看喔∼



原廠網站
更多影片

2007年6月6日

Microsoft Surface

這算是舊聞了,但值得介紹。


這就是 Microsoft 的秘密武器:Surface。許多新聞寫錯,那並不是觸控式螢幕,而是由紅外線攝影機去觀察透明桌面上的東西,來做出回應。與此同時,它也利用 RFID 以及 wireless network 的技術,來達到看似神奇的辨識物件以及直接傳輸的功能。

然而與其像 Microsoft 一般認為 Surface 是終極武器,我事實上比較看好它所採用的操作介面,也就是 multi-touch. 影片中提到製作此介面的 Perceptive Pixel 這間公司是由 Jeff Han 創立的,以下是幾個 demo

這是 multi-touch 第一次出現,很快引起一陣熱潮。


最近的 demo:


Multi-touch 實際上已經商業化。是哪個產品呢?正是 iPhone!

2007年5月25日

In the Cut 後記

很久以前看完院線的 In the Cut 以後,沉浸在氛圍中的我感性的寫下了這樣語焉不詳的感想:
很棒的電影哪。除了梅格萊恩的裸露,還有很多值得注意。我想她挑了
很好的劇本。不溫不火的一一把情節帶出,很寂寞、很纖細的女性心情。

由於愛情太容易讓人失望,還不如讓自己對男人死心。每個男人是不是
都像父親般,給予,然後擷取?一枚婚戒,竟總是以生命為報償…

如果所愛的男人是個妖魔,是不是就可以免於陷落?

很恐怖啊,人心。
四年後的現在,出於偶然,再度遇見這部片。當年買來的 DVD 封面上,寫著這樣的宣傳詞:「梅格萊恩有史以來最大犧牲全裸演出的驚悚火爆情色作品」。面對這樣錯誤的宣傳,網路上也多是撻伐之聲,實在可惜這部片子。於是,花了整天時間,認真的寫了篇評論出來。一方面,也是想試試自己能寫到什麼程度。

但實在是不容易哪。

In the Cut - 迷離優美的慾望漩渦

In the Cut(兇線第六感)並不是奇情驚悚片,而是部談論愛慾的女性觀點電影,敘說主角走出關於愛情、婚姻、慾望心魔的歷險。Jane Campion(珍.康萍)從未脫離自己最擅長也最關心的女性情慾主題。而一旦如此轉換角度以後,全片變得脈絡明晰,情感細膩、洶湧,配上色彩絢麗、刻意迷焦的攝影風格,就如一幅寫意的印象派油畫:纖細、美麗而易碎。

一開場,那首著名的 Que Sera, Sera 響起,歌詞述說著: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當我只是個小女孩
I asked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
我問我的母親 將來會如何
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
我會漂亮嗎 會富有嗎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她告訴我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該來的 就會來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未來我們看不見
Que Sera, Sera
該來的 就會來
夢中爸媽相識的冰湖上,小女孩對未來的憧憬,她的童年印象,這正貫串全片發展。而妹妹 Pauline(Jennifer Jason Leigh 珍妮佛.傑森.李)在開場對白就問姊姊 Frannie(Meg Ryan 梅格.萊恩)"Virginia" 一字的俚語意涵,Frannie 回答:Vagina.(陰道),「例如:他用鐵鎚貫穿她的陰道」,又說:「俚語不是關於性就是關於暴力,或兩者兼具。」性與暴力,另一全片主旨竟在這開頭就已點出。

自 Frannie 在酒吧中看到一幕挑起情慾的畫面,以及男子手腕的刺青後,就捲入了連續謀殺案中。然而謀殺案本身並不是重心,而是在這過程中,她隨著感覺行動,重新看見自己心中對愛情、婚姻的黑暗印象。這樣的意象在全片隨手可得、處處皆是。例如隨後我們發現 Frannie 在學校教的小說是 To the Lighthouse,作者是 Virginia Woolf,也就是 The Hours(時時刻刻)一片中真人真事的主角,與片頭提到的 Virginia 相信不是巧合。小說內容包括了 Woolf 對愛情的看法,認為雖然宛如壯麗的火焰,但伴隨著婚姻卻是「喪失自我身份的災難」,如此不難窺見 Frannie 內心。

"The still waters of the water under a frond of stars
星藻下的止水
The still waters of your mouth under a thicket of kisses
一叢吻下你舌內的止水"

地鐵中看見的詩篇將影片分段,概括每段不同內涵。Frannie 至此是寂寞而渴望愛情的。遇見警探 Malloy 後,他的態度直接、粗魯、理所當然,Frannie 看見 Malloy 手腕上的刺青,以為他是酒吧中的男子,頓時勾起情慾的回憶。而妹妹 Pauline 此時發生問題,她與自己的醫生上了床,愛的過火,不由自主的拼命約診、跟蹤,引來麻煩。她無辜的說,她想熱情總是好的。Frannie 愛惜的望著她,說她是愛的詩篇,並引了一段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的詩 The Picture or the Lover's Resolution,終句為 "Gentle lunatic"。此時收音機放著 Waiting In Vain,Frannie 唱和著:

I don't wanna wait in vain for your love...
我不想徒勞地等待著你的愛...

是的,Pauline 便是這樣一個為愛而生的動物,她為愛全心付出,不懂保留,正是一個為愛而生、最終也將為愛而死的,溫柔的傻子。
她送給 Frannie 一副祈求配偶的幸運手環,上頭精巧的嬰兒車,連車內的嬰兒都做出。一切都為愛準備好了。約會後,Frannie 遭搶,與趕來探視的 Malloy 無可抗拒的發生了關係,然而完事之後,Malloy 卻說他已有小孩,與此同時,Frannie 發現手環上的嬰兒車不見了 - 又一個導演的隱喻。她告訴 Malloy 曾在酒吧中看到他,那時一名女子正幫他口交。Malloy 發現 Frannie 說的正是那名被分屍的女子,並且否認自己就是酒吧中的男性。

"Midway along the journey of our life
在我們生命途中
I wake to find myself in a dark wood
我醒來發現身處黑暗森林
For I had wandered off from the straight path
因我流離了正軌"

Frannie 愛上了 Malloy,卻懷疑他在說謊。情慾與危險在 Frannie 心中奇妙的混雜。這兒導演留給我們另一提示,Frannie 的學生 Cornelius Webb 一再提到被控殺害33名男童與男子的連環殺手 John Wayne Gacy ,並說他其實才是受害人,"victim of desire",自身慾望的受害者。慾望在此再度與暴力連結,並提供了兇手的動機。此時 Pauline 與 Frannie 的對談初次解釋了 Frannie 的心理狀態。兩人同父異母,父親看見 Frannie 的母親溜冰後馬上拋棄了自己的未婚妻,並將未婚妻丟棄的婚戒轉送給她求婚。雖如此浪漫,然而父親四處留情,離開 Frannie 的母親,卻對母女造成重大的打擊。Frannie 說:

"It killed her. When he left she just went crazy with grief.
You know she didn't understand it. She just... couldn't believe it."

「那(指愛情)殺了她。當他離開後,她因悲傷而發狂。
她怎麼也不能理解。怎麼也... 不能相信。」

於是我們發現在 Frannie 的心中,幼時的陰影造成她將愛情與毀滅連結,認為為愛完全的奉獻最終走向了死亡。就如同 Pauline 說:「難道我想要一個丈夫,是奢求了嗎?連那死掉的女孩,都有未婚夫哪。」Frannie 答道:「他也許砍掉了她的頭。」

此時另一件兇案的被害人被發現,左手戴著婚戒。與 Frannie 父親的婚戒對比,又一個象徵:難道一只婚戒,便需生命做代價?

"It's off in the distance.
原在遠方
It came into the room.
進入房內
It's here in the circle.
就在圈中"

這首詩暗示真兇的出現。Frannie 到警局指認兇手時,Malloy 的夥伴 Rodriguez 抱著吉他唱著:

come here my love
到這來吧,我的愛
there will be no harm
不會有傷害
as long I've you
只要我擁有你
here in my arm
在我的懷中

Frannie 告訴 Malloy,她母親只30分鐘就答應了父親的求婚。Malloy 驚訝的說:「你父親怎麼辦到的?浪漫的讓她墮入愛河,還是拿把鎗指著他的頭?」我們再度看見愛與暴力的連結。

"Now
現在
Thinking back
回首過往
On the course of my passion
在那熱情途中
I was like one blind
我就如盲者
Unafraid of the dark
不畏黑暗"

Pauline 被殺,Frannie 崩潰,其後發現 Malloy 說有 Paulline 鑰匙,所以可以回去查看現場,竟問「你殺了她嗎?」Malloy 是警探,兇案後取得現場鑰匙是正常的,但 Frannie 潛意識中將愛與死亡連結,故偏執地懷疑 Malloy 是兇手。在當晚,Frannie 做了另一個夢,夢中父親用他們相愛的引子:冰刀,在相遇的湖上將母親分屍。這正反應她的內心。

Malloy 來探視悲痛的 Frannie,兩人再度交歡,燃起的情愛卻在她意外發現 Malloy 口袋中她丟失的嬰兒車後轉變。至此她認定 Malloy 就是殺害 Pauline 的兇手,逃到大街,被 Rodriguez(Malloy 的同伴)接走,把她帶到紅色燈塔(呼應片首的 To the Lighthouse),露出手上相同的刺青。至此 Frannie 才恍然領悟到,原來 Rodriguez 才是真兇。Rodriguez 放出 "The Look of Love",問了她這樣的話:

"Have you ever been in love? You see I met this girl.
I've been...thinking about her my whole life.
You know, dreaming about her.
But the thing is,
I... I don't know if she loves me.
I mean all women want love, right?
What about you? You want love?
You want to be kissed?
My guess is you want it so bad it hurts.
I'm right."

「你曾愛過嗎?你知道我遇見過一個女孩。
我一輩子都在思念著她。
你知道,夢想著她。
但問題是,
我不知道她是否愛我。
我是說,女人都想要愛,對嗎?
你呢?你要愛嗎?
你想被親吻嗎?
我猜你如此渴望,連心都感到疼痛。
我是對的。」

對 Rodriguez 來說,唯一獲得愛的方式,便是佔有女人的生命。於是我們又見到一名愛的囚徒,"victim of desire"。他成功的制服了意外拿出手槍的 Frannie 後,卻放鬆了對她的挾持,低下頭親吻她,而被 Frannie 槍殺。是否他也願意為愛付出,包括生命?

終於 Frannie 發現,她的愛並不總是帶來傷害與毀滅。一身血紅、赤腳的她,如同重生嬰兒般,微笑著回到了 Malloy 的身邊。安靜地、放心地,偎依躺下。她克服了自己的心魔。此時開場音樂 Que Sera, Sera 的後半響起,首尾呼應:

When I grew up and fell in love
當我長大、落入愛河
I asked my sweetheart what lies ahead
我問我的愛人 未來會如何
Will there be rainbows day after day
是否每天都如晴朗彩虹
Here's what my sweetheart said
我的愛人說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該來的 就會來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未來我們看不見
Que sera sera
該來的 就會來

What will be, will be
Que sera sera...
該來的 就會來...

2007年5月23日

觀影心得報告 - 200704

之前寫了篇目標影片備忘,今天檢查了一下,大部分還真的都看完了。

Pan's Labyrinth 羊男的迷宮

在周星星那邊有些相關文章:

《羊男的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
隨想筆記:《羊男的迷宮》的再嫁的問題

文中推薦的羊男的迷宮 Pan's labyrinth把西班牙那段時間的歷史跟影片內容做一對照,很棒。

這部影片我要寫的話不會比前三篇文章更好或多出甚麼,所以就省啦。

The Lives of Others 竊聽風暴

以下有雷

這部電影談的是東德一名國家安全部的竊聽人員 Gerd Wiesler,在竊聽過程中進入了對象劇作家 Georg Dreyman 的生活,為之感動而仗義暗中相助。影片我不說太多了,總之是絕對推薦的片。令我感動的是片中普遍呈現出一種世故的善良。例如 Dreyman 在得知女友與官員幽會後,他沒有暴怒的責問,而是選擇相信女友對他的愛情,進而推斷出她必定有不得已的苦衷。而女友 Christa-Maria Sieland 為 Dreyman 的犧牲(當然也為了自己)、Wiesler 為了掩護 Dreyman 所做的一切、Dreyman 發現真相後尋找 Wiesler 卻選擇不與他直接碰面,而在書中致意等等,處處都顯示一種成熟的智慧。這與單純的善良不同,是經過世事磨練後出現的圓熟,更為可貴。

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

克林伊斯威特拍這組片的目地就是以不同國家的觀點來呈現同一戰爭,進而凸顯戰爭的荒謬無奈本質。他很成功的做到了這點。只看其中一片是很可惜的。

最後的蘇格蘭王

醫生 James McAvoy 的表演雖然被 Forest Whitaker 光芒四射的詮釋掩蓋了不少,但其實是很精彩的。片子演技表現甚佳,劇情也轉折刺激,值得一看,但不能說呈現了多少深度。因為很可惜的對於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像阿敏這樣一個極有魅力、聰明、受良好教育的人,究竟是如何變成可食人的魔王,並沒有深入陳述,而僅是忠實呈現兩極化的面貌,這點比較可惜了。

300

這部片以電影工業的角度分析其實很有趣。便宜的卡司、拍攝成本加上整片的後製特效,竟然變出一部超級賣座片,好萊塢的製片們保證眼睛一亮,腦袋轉個不停了。至於影片本身當然沒什麼好談,女性看看猛男腹肌,男性看看武打跟 Oracle girl 高興一下,完全無須動腦,就是娛樂而已。

片單裡還剩縱慾、門徒、神鬼無間,感覺上大概再看部縱慾即可,其他無須浪費時間。

Zodiac


Zodiac(索命黃道帶)散場時,我對同伴說:這應該不是一部講兇手的片子。他是講那些想抓到兇手的人,如何在過程中磨損了自己。回來以後上 imdb 看到 tagline: There's more than one way to lose your life to a killer. 證實了我的看法。

從這角度來看,略嫌沉悶的劇情與不帶感情毫不介入的運鏡正反映導演的企圖。David Fincher 忠實的以調查者的視角一步步帶領觀眾,平鋪直敘的重現,使觀眾跟調查者有了同樣的歷程:命案剛發生時成為新聞焦點、鍥而不捨追兇、命案再度發生時的喪氣、新線索造成一線曙光,直至最後仍不得結果的巨大失望。隨著時間消逝,受害者的血液看來不再那麼鮮紅,日子仍照樣的過,緝凶變成吃力不討好的苦差,於是慢慢的,大家都開始不在乎、漸漸的放棄。就如堅持至最後的主角,在妻子質問他為何如此時,他說,because nobody else cares. 時間就是那麼可怕,不該被淡忘的也被淡忘,不該被忽視的終究被忽視。

Chloë Sevigny 出場時我嚇了一跳,因為我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 The Brown Bunny 的超大膽寫實演出(實在是可悲的男性本能...),一下切換到這樣一個典型保守的家庭主婦角色,還真是適應不過來。


想看沒噴霧照片的請點小圖... Google Image 不小心找到的。 = =

Mark Ruffalo,實在是很常看到他。最早印象來自 In the Cut(凶線第六感。絕對的好電影,我該把那時候寫的感想翻出來),他演警察給我印象很深,當然他跟當時已經有點年紀的甜心 Meg Ryan 激情對手戲也有幫助記憶的作用。接下來 The Last Castle(叛將風雲。這部片其實比 In the Cut 早,不過我是後來才看)、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王牌冤家)、Collateral(落日殺神)等等,感覺沒多久就看到他一次。他演警察有種正直、熱情、粗野的味道,蠻適合的,大概就是因為這樣才接了那麼多警察角色吧。


Robert Downey Jr. (小勞勃道尼),不論外型或演技都非常好的演員,之前自己搞的 Kiss Kiss Bang Bang 其實是很有意思的電影,可惜他自己把自己的生活 fucked up 太厲害,不紅也不能怪別人哪。這次他又演有能力卻自己搞得很落魄的角色,嗯,很適合。


與導演其他的作品相比,Zodiac 在 imdb 目前是 8.2 分,遜於 Fight Club 的 8.6 與 Se7en 的 8.5。我認為 Zodiac 並不難看,但確實不如另兩部精彩,8.2 分感覺上已略高了。

2007年5月21日

Firefox 不能看 Windows Live Spaces?

有好一陣子了,用 firefox 看 spaces.live.com 底下的東西都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XML 分析錯誤: 語法錯誤
位址: http://xxx.spaces.live.com/blog/
行號 3, 第 49 個字: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EN">
------------------------------------------------^
看起來是網站本身的問題,本來想說過陣子可能會修正吧,就沒理它。但實在好久了,一直沒改,還是自力救濟快些。先參考這篇文章:MSN Live Spaces 更新: 瞧M$做的好事,裡頭說明了原因以及修改方法。節略如下:

在 firefox 網址列中打入 about:config,看看 general.useragent.override 有沒有設,沒有就新增 string,有就修改成「任何一個不是Firefox的瀏覽器」,例如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0),再回去看看是不是可以正常顯示了。

今天是影帶時間...

看到發明倉頡輸入法朱邦復的新聞,蠻感興趣的。他目前的研究看起來是用字根為基礎,讓電腦去分析理解漢字的意義。一旦理解以後,再以某種程度的自動化產生圖像,甚至動畫。意思是說,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電腦讀了句子,就可以產出遍地銀光的畫面。

以下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更多展示影片
朱邦復工作室

系統成熟後,便可大量將中國古詩詞等作品轉為動畫,這對教育以及文化推廣都很有用。將自身文化加以銷售,不但可保持活力,又具經濟價值,如法國美食,北歐家具等。中華文化在這方面可利用的資源相當多,不愧怪傑之名,真是有趣的方向!

在找他作品同時,意外看到一個奇怪的日本節目 Vermillion Pleasure Night,trailer 看起來很有意思:
Vermillion Pleasure Night - Trailer 1

Vermillion Pleasure Night - Trailer 2

↓應該是來自於節目的MV,非常棒:
Six Singing Girls - Vermilion Pleasure Night

↓以下也是來自節目,請小心服用,我看完覺得腦細胞死了不少。
Vermillion Pleasure Night - Cathy's House 1

Vermillion Pleasure Night - Cathy's House 3

2007年5月9日

恭喜 Michelle!

第十八屆金曲獎入圍名單
  • 最佳演唱組合獎
    • 南拳媽媽/調色盤/阿爾發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 昊恩家家/Blue in love/角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蜜雪薇琪/Princess/新力博德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 新寶島康樂隊/新寶島康樂隊第6發/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有實力的人終究會出頭天,今年的金曲獎我會認真看,預祝得獎!

愚昧的行動者危害最深

作家王大空寫了本書叫「笨鳥慢飛」,裡頭提出一個理論:人可分四類,智勤、智惰、愚勤、愚惰。智勤的人又聰明又有行動力,頭角崢嶸,但數目不能太多,否則社會成為多頭馬車。Henry Ford 曾謂:Thinking is the hardest work there is, which is probably the reason why so few engage in it. 智惰者雖有能力但少行動,此類人越多,則社會越安定,因為他們思考後決定支持方向。愚勤者危害最烈,因為他們無能但又持續行動,越做越錯。愚惰者,雖能力不足,但笨鳥慢飛,小心謹慎,終能抵達目的。

提這個幹嘛?因為在我眼中,林義雄就是愚勤,而且是有名望有號召力的愚勤,殺傷力最大的一種。他的危害,現在開始顯現了。113 位立委、單一小選區,以目前初選結果來看,深耕地方者明顯勝出,如羅明才勝雷倩就是例子。1/3 出席就可開會表決,參考一下現在立院的出席率,法案將更容易喬好過關,一不注意就可偷渡。再看看目前委員會數目乘以每名立委可參加的委員會數目、除以立委總數,會發現只需數名立委就可審議重大政策。亦即每名立委權力大幅增加。

將這兩個事實加起來,一是深耕地方、選民服務將是勝負關鍵,二是立委權力增大,這代表甚麼?立委將會利用手上權力為地方服務而非為全國服務,意味著更多的工程包庇、特權介入、官商勾結,檢警體系面對地方勢力將更為無力,立委不需考慮台灣前程,只需考慮地方支持。然後再考慮此一場景下,類似樂生院的情況若是再度發生,下場會是如何?與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相較,這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

林義雄的確經歷了非同尋常的苦難,我也佩服他為理念堅持的強度,但這些並不意味他在公共政策上具有智慧。就如同李遠哲在學術上的成就,與政治能力毫無相關,這點我們在教改以及他對立委減半的支持上已經看得很明顯。之前媒體訪問林義雄,他焚香打坐、法相莊嚴,良久良久才開口講話,談的多是方外之事,看來已經把旁人加諸的聖人形象完全內化了。希望他繼續做他的世外高人,從此少參與政治事務才好。

2007年5月8日

spoolsv.exe 佔用 99% CPU - 解決方法

Judy 手上某台 notebook 最近一直很慢,請她用工作管理員檢查一下症狀,發現 spoolsv.exe 佔用了頗高的 CPU 資源。大概 google 一下,網路上可以看到 這個 fix 。解決掉問題以後,看了一下中文搜尋結果,似乎沒有對症下藥的資訊。我把以上連結大致翻譯如下:
我的電腦上按右鍵 -> 管理 -> 服務及應用程式 -> 服務
找 Print Spooler,停止服務
進入 C:\WINDOWS\system32\spool\PRINTERS,把裡頭檔案刪掉。
再把 Print Spooler 開始服務
看一下工作管理員,spoolsv.exe 佔用的資源是否降低了。

原因:可能是網路上其他電腦送來的 spooler files (一般是來列印的)有問題。若沒有開啟印表機共享,那可能是自己的檔案壞了。
我沒詳細去看(Windows 的沒興趣),不過看起來這很可能也跟某些相關的安全性更新沒裝有關。Windows update 應該是基本的保護,至少做到。

2007年5月3日

推薦「宮前町九十番地」


尚未擁有這本書前,就已經非常期待。那是一位台灣富家公子哥張超英的自述,他一生不愁吃穿,有些人在這樣的環境下虛擲,吃喝嫖賭毫無價值,他卻活得精彩無比。富有讓他做事可以只看理想不考慮利益,做個真正的自由人,為台灣對日做了許多了不起的事情,而自甘居於幕後,因為名利對他都不重要。

引一段內容簡介:
我是在1982年到日本的,2004年離開新聞界,目前依然住在日本,張超英二度派駐日本大顯神通時我都是見證人。

張超英做過千萬件比我規模、影響力更大的幕後工作,但若非他這次用回憶錄形式道出,或許天下人很快就會忘懷,而且加上他惹上額外的政治恩怨,讓他更沒機會得到應得的正面評價;也讓我覺得我這樣的文字工作者其實是占盡便宜,寫什麼都讓天下人知道,不像張超英這樣應該在 日台交流史扮演重要地位的人,至今華人世界對他並不大清楚。

我到現在才體認到張超英是一位真正自由的人,沒有非常強烈的意識形態,對現實利害並不計較,才能跳脫官式框架乃至時代、國境的框架,或許也跟他優裕的成長背景有關係;有許多餘裕的大少爺才能不計較的,或許這正是我這種普通人家出身的人所難及的。

我生平最不喜看自圓其說的回憶錄,但張超英的敘述精確平實,加上陳柔縉深厚的日治時代史學素養,算是我自己第一本可以接受的回憶錄,讓我很羨慕張超英有一個可以如此敘述的精彩人生。

──劉黎兒
拿到後只看了幾頁,就已經非常喜歡,認為值得推薦了。可惜目前我還卡在「紐約時報的風格」,這本老早已經讀完,問題是我想摘要一些東西出來,作為評鑑媒體的一般知識來介紹給大家,做完了才放縱自己去讀其他。希望早些辦到哪。

2007年4月30日

皮博士發片啦!

老朋友皮博士發了新專輯,名為「獅子,坐!」(不要問我甚麼意思),認真聽完覺得很平衡、順耳好聽,本人喜歡第二首「Beautiful Mistake」(可以說很像 Radiohead 嗎?)還有第四首第五首「烙印」,慢歌似乎稍多,不過我覺得慢的話,可能多數人感覺剛好喔。

目前已經開放試聽,還兼播歡樂有趣的 MV,趕快去看看!這樣的有為青年不但做音樂好聽,人又高大帥氣,實在天上難尋人間難覓,請大家多多支持!據說 5/3 日(沒記錯吧?)舖貨,請至各大通路詢問,如果竟敢沒有賣,請務必叫老闆趕快進幾張,以免到時全省熱銷的時候缺貨!皮博士已經答應賣破某數不但要請吃飯,還要連盡 12 杯啤酒,這對他來說可是豪賭,在此恭祝美夢成真,啤酒喝到!加油加油!

2007年4月28日

聖火來不來?

好久沒寫政治相關的文章了,偶爾也要來一篇污染視聽一番。我的底線是,寧可聖火不來,中華民國做為一獨立國家之國格不可泯滅,如此而已。

但是,當然所有政治事務都沒這麼單純不是嘛。民進黨政府在這次協商過程中,明顯是設了個局。原先的底線是,進與出有一處為第三地即可,亦即目前由越南胡志明市->台北->香港的路線應是可接受的。這也提供了一個雙方各自表述的空間。然而最後卻出現大轉彎,表示中共方面的宣傳為境外路線,我方無法接受云云,哈,這可是絕對的政治正確,又適逢大選,如此好賺生意,如何不幹!

而國民黨這次的配合演出,更是愚蠢萬分。連戰又在大陸不提(他根本去上癮了對吧),立委們又一再說政治幹嘛跟體育掛鉤,會傷害台灣國際形象等等,拜託,奧運跟國際政治一向就是密不可分,歷史上的例子難道還少了?逢民進黨必反(有得分贓的倒是很合作),連這麼政治正確的議題也照反,真是自砸痛腳。

老實說,聖火如果來了,固然不錯,不過如果沒來,又怎麼樣呢?藉此機會在國際上宣傳一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讓更多人知道有這問題,去好奇「為何台灣要拒絕聖火」,很可能比讓聖火過境,對台灣有更大利益。

另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是,依照憲法,我國目前領土仍然包括大陸,故對中共而言,台北是境外路線,而對台北而言,香港以後是境外路線。自家憲法都還沒搞定,對外捍拒得卻是理直氣壯,仔細想想,不覺得有點奇怪嗎?

2007年4月26日

資訊新聞二則

MySQL tools by Google
  • mypgrep.py - a tool, similar to pgrep, for managing mysql connections
  • compact_innodb.py - compacts innodb datafiles by dumping and reloading all tables
  • patches - patches to add features to MySQL 4.0.26
Google 在內部使用 MySQL 之餘也針對它做了一些改進,包括資料半同步複製、binary log 的複製、high availability 的設定(failover 時將 slave 提昇為 master 等)、以及效能增加。正在使用 MySQL 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Groovy on Grails

看到的第一個感覺是,天啊,又來一套 web framework?不過這次有些不同。Groovy 是個新語言,根基於 Java virtual machine 上,可以直接呼叫現有的 Java library,以及跟原先的 Java 程式一起執行。它的語法參考了 Python, Ruby and Smalltalk ,也是所謂 dynamic typing,看起來還不難用。而 Grails 則是類似 Ruby on Rails 一樣的東西,他是架在 Groovy 上的 web dev framework.

就我看來這樣的好處有幾個:
  1. 不需學習新的 library。我發現學新的語言時,學語法很快,但要了解相對應的 library 要花很多時間。例如 C 要學好 POSIX、Java 的內建 library 超多,Python 也有一堆。如此來看,Groovy 直接取用 Java 的功能有很多好處,例如可以直接採用 Hibernate for O-R mapping, Spring for AOP,如此學習曲線可以壓得很平。
  2. Java EE 不適合 web 開發大概已經可以定論了。然而採用其他例如 Python 來做,會面對較難取用 Java 在商業應用方面眾多資源的問題。Grails 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取代 Java EE,而是補足它在 web 開發不足的部份。就這點來看,我認為它比 Wicket 更為 promising.
這對習於以 Java 為主要開發工具的人應該是個好消息,學新的來補足但又不用放棄舊有的。不過我學 Python 以後已經完全想把 Java 放棄了,所以對我而言的吸引力就沒那麼大。

2007年4月25日

又要修車了...

上上次在內湖上五指山,拜偉大政府之賜,入彎後發現整塊路面不見,剩下石子,打滑急剎後免於下水溝,但是倒車。損傷為保桿磨到、車燈邊框凹陷等等,修起來又是出血。謹記:日後類似狀況,保持車身穩定、開油門、不要拉直。

上次在地下室,因為白爛想接住掉下的安全帽,倒車,正好壓到旁邊腳踏車,硬是被戳穿底漆、油箱凹陷。補漆後,仍然很醜。謹記:不要再這麼笨了,先架好車再去管帽子。

這週日:約時速90出右彎處,碰見奇怪的慢速小綿羊漂移向中線擋路,按喇叭後他一陣左右晃動,離中線更近了。為了閃避撞到路中間橫條狀貓眼石,車頭跳起大晃,不管,抓住後繼續下個彎。下車後發現前輪框凹陷兩處、前輪胎肉裂開、後輪凹陷一處。修車費用:未知。

謹記:不要以為跑那麼慢的車就不會甩出,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人。下次記得向內閃不要跟著被擠向外側,就不會碰到了。


檢討:騎車要小心,最近油門越開越兇,要阻止自己過 high,跑慢些方能長久。慢慢累積進步,不求速成,控制競爭心。

2007年4月24日

Vista 可以休矣。

Vista 推出以後看來賣得並不好,主要還是靠著傳統惡勢力壓迫廠商「預先安裝」讓使用者沒得選擇,只好在買電腦時一併花了隱含的作業系統費用。今天看到一篇報導指出,有兩個跡象顯示 Vista 的銷售狀況不佳,其一為 Dell 重新開始銷售預先安裝了 Windows XP 而非 Vista 的電腦,其二是,Microsoft 日前推出美金三元的軟體組合,包括了 Windows XP Starter Edition, Office Home and Student 2007 等等之類的東西在裡頭。不過我覺得這看起來比較像是為了跟 Open Source 的 OLPC 競爭,倒不一定代表 Vista 賣很差。

OLPC 意思是 One Laptop per Children ,印象中由 MIT Media Lab 的一位教授發起,目的為提供世上的小孩們一人一台價值只需 100 美金的筆記型電腦。整個作業系統都是為了孩子而特製的,以好學易用為目的。如果我能夠稍稍走出目前的困境,我想我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參與這個計畫。當初為何要花功夫學習 Python ,就是因為此語言除了好開發 web application,對於參加這些 Open Source 的專案也很有用。

與此同時,Ubuntu 推出了新版 7.04 (Feisty Fawn),此版可安裝 Beryl,新一代的 Linux 桌面環境。Beryl 相當絢麗,像 Apple 的 OS X 以及 Vista 一樣都利用了 3D 效果來增加可用性,但硬體要求比 Vista 合理多了。Ubuntu 目前已經可說是比 Windows 更適合一般人使用的作業系統,但最大的弱點仍然是在遊戲與多媒體上。若市場有此需求,電腦廠商自然也蠢蠢欲動,希望推出預先安裝 Ubuntu 的電腦,以達到比預載 Vista 更低廉的售價。

其實 Windows 並不難用,他在多媒體支援方面比 Linux 相關系統好太多了。例如之前我要搞定雙音效卡,照例又得到文字模式底下去調整核心模組的載入參數之類的東西,還順便 K 了一些 ALSA 的文件。這對我來說當然不怎麼難,但怎麼可能寄望一般使用者搞得定這些外星文化?會想推廣 Linux ,主要也是因為有競爭才有改善,至少要壓迫微軟把他慣用的不向後相容、封閉格式、還有更混帳的「污染公開協定」等等手段都乖乖收起來,這樣廣大電腦使用者才能享受到更佳的經驗。

國內在這方面很有心的洪朝貴教授寫了不少文章,可以一觀。Again,在此再度公開承諾,若有任何人想要轉移到 Ubuntu 系統(正好是個戒斷電動的好手段),我願意免費安裝、轉換資料、問題解決。

如何求援:群眾心理

今天看到這篇新聞
中國時報/最焦新聞/2007.04.24
日本廁所強暴 電車40乘客嚇「瞎」
黃菁菁/東京廿三日電

日本發生一起年輕女性公然被架到電車內廁所性侵、強暴案件,同車廂內約四十名乘客雖然有人感覺異樣,但是在歹徒出言恐嚇下,大家為求自保,居然視而不見,既不敢出面制止,也不敢通報車掌或警方。
.... <snipped>
當然這跟日本的文化有很大關係,他們相當依賴集體行動,第一個見義勇為的人不易出現,不過這種狀態下的群眾心理也有影響。以前曾經讀到過有關於求救的研究,分析出一個有趣的結果:當經過的路人只有一位,那麼求救成功的機率,大於群眾圍觀。在人多時,原本會挺身而出的人,反而會因為其他人尚未行動而猶豫。所以若不幸需要向他人求援,不要漫無目的的對群眾發出要求,而應在群眾中選擇一特定對象,最好是20多歲到30多歲的男性,直視他的雙眼提出要求。如此他會覺得這是針對他個人,那麼挺身而出的機率就會增高。

2007年4月18日

Flash Player 9.0 for Linux

今天才知道這玩意終於出了。為了這我可是忍耐很久,因為很多網頁都需要 flash player 9.0 才能看,Adobe 老早就搞定了 win/mac 版,偏偏就是對 Linux user 大小眼,版本就是不更新,導致我在 Debian 上看網頁經常很不方便。

Anyway 方才偶然發現原來今年一月終於出了更新,趕快裝了起來。提供的版本有二,rpm 是 for RedHat 的,不推薦,用 .tar.gz 直接裝起來就好。
john@capricorn:~$ ls -l ~/.mozilla/plugins/
總計 6892
-rwxr-xr-x 1 john john 856 2006-08-30 18:18 flashplayer.xpt
-rwxr-xr-x 1 john john 7040080 2007-04-18 10:12 libflashplayer.so
大概是這樣的位置。如果想給全部人用,那就是放到 /usr/share/iceweasel/plugins 底下。

2007年4月16日

側掛之不可避免?

首先聲明,本人怕死怕痛怕花錢修車,所以我騎的一點也不算快,以下只是個人領悟,看看就好。

本來週日大家約好了要來南方澳一日遊,看來是要騎很遠,有出去騎車的人就知道,這種時候會很興奮每天在那邊算日子。前幾週拼命下雨,盼啊盼的都沒機會練車,這週從週三開始就是好天氣,卯起來工作先放一旁就衝了。

以往都是雙載,屁股必須安坐在座墊上不動,不然後座不好坐,所以過彎頂多內傾在過而已。難得單騎,就開始練側掛。先說一下側掛,很多人側掛都刻意開腿,這是錯的而且很醜,正確的是屁股移往彎內側,腿就自然就好。磨到的話應該是膝蓋外側靠小腿的地方,不是膝蓋。磨不到就磨不到,那個是功力不夠(像我一樣),不是把腿多伸出一點讓他刻意磨。

Anyway,練一練的確極限提高、安定感增加,所以也比較敢提昇速度,應該是快了些。我承認彎中這樣左挪右挪跑出一種節奏也蠻爽的,但問題來了,我一向是很反對側掛的,我覺得那樣會造成反應時間增加,適合賽場,但不適合公路。加上這種騎法又不適合雙載,總不能以後出去玩就眼睜睜的被愛掛出去的海放吧。這讓我開始反思,我一向奉為圭臬的 The Pace 一文中提到逆操舵,但他也強調需要肌力的快速操舵以快速傾倒車身,我一向是自然的施力,從未刻意用力過,這顯然是我不熟悉的另一種騎法。日後應該會朝這方向練習。

理想型是:端坐車上不動臀部,不追求直線速度,入彎回油而少煞車,快速傾倒俐落過彎,這比較符合我打算 RV(郊遊型態) 的騎車方式。

2007年4月12日

Palm 你到底換不換到 Linux 呀?

類似的消息出來好幾次了,現在又出現一次,說是 Palm 打算用 Linux based 的 OS。如果要換就快換啦,我也好把我現在這台老掉牙的 Palm Vx 換掉。
邊緣都綻開啦,用到這樣夠本了

說真的,現在的 PDA 已經有夕陽的感覺,自從 Microsoft 進來惡搞以後,實用性就越來越低。其實 PDA 就是 PDA,應該回到字面上 "個人數位助理" 的本質,CPU 弄那麼快,然後大家拼螢幕色彩大小,弄一大堆 fancy 的功能還可以看電影之類的,結果就是電池續航力降低,然後 Win CE 又不夠穩定沒事當個機等等,這根本跟好用可靠的原始訴求背道而馳,當然不會紅啊。

手機把傳統的 PDA 打得差不多以後,上頭也一樣搞了一堆玩意,裝上 WinCE,講實話,大家買了都是求新奇,玩玩就沒用了,我到現在還沒見過有人把 PDA 用得跟我一樣好的。本來我買了以後還裝了一些有的沒有的軟體上去,結果久了以後根本只剩下四大功能,行事曆、筆記本、電話簿、待辦事件表,真的就只有這樣而已,其他功能很少用到。唯一的遺憾只是不能聽音樂而已。

iPhone 感覺其實不錯了。只可惜他是 Apple 的,在 iTunes 給我極度惡劣的印象之後,我對他們的產品暫時敬而遠之。目前下一波趨勢其實是要把 full featured 的 web browser 放上去 (flash, javascript)、全功能的 media player、加上前述四大功能以及 mail client。其實這樣的 cpu 應該耗不多,聽起來很像可以用 embedded 做,也很像是該把 OS、功能做死,不需要提供太多彈性,立即可用就好。

可惜一旦這樣做就不符合我這種 geek 需求了。就好像 iTunes 一般人或許覺得好用,我就恨他恨得要命。反正我要的是可以自己 hacking 進去亂改的小 Linux device 啦。聽說 Nokia 之前出一款手機有類似能力,不過... 好像很貴又大台,還是算了。

為什麼、為什麼要偷我的鞋呢?

話說原本那雙運動鞋已經兩邊見底,實在不堪再用,幾周前就去買了雙新的 Nike 鞋回來穿。今天在亞歷山大,照著平常習慣把鞋子往櫃頂一丟洗澡去,回來衣服穿著穿著...

咦?我的鞋呢?

不會吧!櫃頂拉上去看... 四處繞... 沒有∼ 我的鞋咧∼∼

找了健身房的人進來四處檢查一圈,結論,被偷了。注意,不是「運動前」的鞋子喔,是「運動後」的鞋!而且連「運動後」的襪子也一起沒留下!這甚麼情形啊,四周全是跟我一樣的運動鞋放在外面啊,而且還有皮鞋,怎麼看我的鞋也不過是比較白而已呀,為什麼、為什麼要偷我的鞋啊?!

2007年4月8日

Python Challenge - Part I

這幾天藉著學 python 的理由,在玩 Python Challenge ,後面的關卡有些真的是很不明顯,要卡很久才想得到。鑑於相關的資訊多半是英文,我在這裡寫一些目前已過關卡的提示,希望對剛好也要解的人有幫助。(0.html 應該就不用了吧?)
  1. maketrans, translate
  2. 尋找"少見"的字元。
  3. 要找"剛剛好"被每邊三個大個子包圍起來的小個子。所以若有四個大個子,那是不算數的喔。
  4. 回傳的訊息不見得都是一樣格式。
  5. "pickle"。注意資料結構,適當的排列可以組成橫幅的旗幟。
  6. zip? 注意 comments.
  7. PIL。仔細注意灰條。
  8. 蜜蜂 (bee) 的聲音聽起來很像 zzzz.... 想起甚麼了嗎?
  9. 玩過連連看嗎?
  10. Audioactive Sequence
  11. 兩圖合成,每點交錯。
  12. evil"1".jpg? 看看圖中有幾堆牌?
  13. 上題中某處有訊息說誰是 evil。回應的錯誤訊息看來像 xml,python 中跟 xml 有關的是?
  14. 下方的圖用看圖程式看會跟網頁不同。那個麵包看起來好像是捲起的。
  15. 看起來是 1??6 年 1 月。注意 1 月以後的二月也在圖上。第二天是甚麼日子,為何送花?
  16. 好多粉紅橫槓。把他們弄成直的?
  17. 左下角的小圖好像以前看過。這圖上的餅乾 (cookie) 好像很可口。為何有 + 號跟 % 號?以前給誰打過電話嗎?
目前我剛好解掉一半。剩下的以後再寫出來。有疑問歡迎留言。

2007年4月5日

結合 google map 與相簿

一名工程師利用閒暇寫出來的。許多熱門網站就是在這樣的動機做出的喔。

他寫了篇東西說明程式寫法 (php),只需紀錄相簿拍攝地點,再連結到 google map 上就可以做出像這樣的東西。

PowerPoint 不利學習?

一篇報導指出,傳統的投影片是不適合學習的。文章重點如下:
  1. 頭腦專注同件事情的能力有限。所以若是你的投影片採用文字表列,則會跟口頭的解釋重複,對大腦負擔太多,不利學習。正確的方式可採用圖表,如此跟文字是不同的格式,才有利記憶。這點跟我大學的經驗相同,每次投影片出現就是開始補眠的時候了。
  2. 教學者直接呈現已經解決的問題才有利學習,而非提出問題叫學生思考(但可能比較滿足教師的 ego)。如此學生在面對類似問題時,有較高機率可解開。

2007年4月2日

Google 發表新服務

Google 在四月一日發表了兩種新服務,真是充滿了創意:
  1. 免費的家用無線網路:以污水下水道為網路媒介,只要有家裏有廁所就可以申請!
  2. 紙上 Gmail:可以將您的信件印出寄到家裏,圖檔將以光滑相紙高品質輸出,但不支援影片及聲音檔。背面將有 AdWord 廣告。

2007年3月31日

想炒紅你的 blog 嗎?

連結吸子:老師沒教的部落格人氣之謎

裡頭還有好幾個值得參考的例子,這裡我就不列了。給那些懶得看整篇文章的人,摘要如下:

你的網頁吸引的「導入連結」越多,網頁等級就越高,因此也越容易獲取讀者的眼球;而越多人看的網頁,就越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導入連結。這是一個不斷增強的正向循環。

「連結吸子」就是人氣部落格為何有高人氣的不傳之祕。如果你人氣不如人,別難過,不是你思想薄弱,文筆欠佳,而是你的文章欠缺吸子效應。

總結來說,製造有威力的連結吸子,主要途徑如下:

  1. 搞笑
  2. 製造爭議
  3. 形成蜜源(有用的知識或資源)
  4. 挖掘社會能量
  5. 學習木子美(這個不用解釋吧)
  6. 搶報新聞、新知或新品
不過如果你是像我一樣寫爽的,那這些就不用管了啦。

Fallout 3 一線曙光?


感謝 Andro 給的消息,經過八年的等待,看來 F3 的希望尚未完全斷絕。

http://www.computerandvideogames.com/article.php?id=160778

部份翻譯如下:
"有些人會喜歡它,有些人會厭惡它。甚至在我們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之前,有些人已經喜歡它,而有些人已經厭惡它了。" Bethesda 公司的 Pete Hines 提到 Fallout 3 的反應時這麼說。

這是擁有一群死忠玩家的 RPG 遊戲第三集,遊戲開發者必須面對他們,而他們對 Bethesda 會如何製作深感疑慮。

Hines 最近告訴 PC Zone 雜誌:"不是每個人都會同意我們在做的這遊戲。這是個黃金枷鎖。有些人在它一出現時就不願給它機會了。"

但他仍然熱烈的指出,他們的開發者對於 F3 的開發是多麼的投入。

"我們都是 Fallout 系列的狂熱者。"他解釋道,並補充他們的團隊好好的玩過了 Fallout 1, 2集,以及那些不是 RPG 的。"我的意思是,我玩了 Fallout Tactics,因為我覺得我必須看一看。不過我很遺憾我這樣做了。"

"我們感覺好像已經做了 Fallout 1,2 才來做第三集的,雖然我們並沒有。" Hines 說。就如同上古捲軸,我們檢查甚麼可以,甚麼不行。我們檢視我們要從哪裡開始,如何推動故事前進,並且保持相關性。

他補充:"對人們從 Fallout 中記得並且保留在心的東西,我們保持忠實。那些是你做過的任務、曾做的選擇、以及依據你設定的角色以及扮演方式而不同的遊戲過程,這類的東西。"
身為 Fallout 的死忠玩家之一,我的確很害怕轉換團隊以後,會毀了這遊戲,失去原汁原味。擺在他們前面的典範太驚人了,Fallout 2 是史上留名的作品,從 Fallout 1 的基礎發揚,把它變得甚至更好。很難想像這樣的成就可以被齊平或突破,不過只要做到了,絕對是四海歡騰舉天同慶的事情哪。

延伸閱讀:Fallout 3 真的沒了...

2007年3月30日

Sometimes I just *hate* Linux

This afternoon when I was concentrating on python and django, my PC just crashed again with no warning, no crappy sound from hard drive whatsoever. So I cursed and pressed the reboot button.

Oops. It won't boot anymore.

mdadm failed? cannot mount root file system? what the...? I haven't backup my work for 3 days for Christ sake... It can't be true... DAMN!

Now the system dropped me to the rescue shell. That's just great. Let's start digging.

First things first. mdadm doesn't work, why? Ohhh... /dev/sda* all gone? It seems one of the latest updates I just installed broke my system. So much for a 'patch'.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in the new init scripts. Module sd_mod not loaded? If it's not loaded of course sda* won't be there. Ask Google and trace these scripts...

(1 hour later)

All right. So it seems like we got sort of a race condition here. Maybe sd_mod should be loaded before mdadm. But still 'modprobe sd_mod' will not give me sda*. Why? Is it normal or is there something wrong with udev, too? Maybe I should read about udev now. I have always wanted to figure it out anyway...

(2 hours passed)

No. This is taking too long. Just fix it and get back to your work man. I need to patch my initrd again to make it right. Great. I don't have any boot CD on hand and the only thing that boots now in this room is an old notebook. Now what?

Wait. What's that? /boot/initrd.img-2.6.18-4-686.bak??

Oh... Yeah, they do make a backup when they update initrd. What am I doing in the past 4 hours? Why didn't I think about this? Just change the grub setting to the old initrd you idiot!

All right. Boot... edit grub command... continue... it boots as usual. Took me 3 seconds. Great. I just proved my own stupidity again. Let's just start working. It's 4 hours wasted.

Huh? What's that little red cross? NO SOUND? Now how am I suppose to hear my beloved Internet radio?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with alsa... Hmm... amixer doesn't work. So what's next? Maybe I should look it up on Google... No man you have wasted too much time already.... Oh come on it's just a quick trace... It won't take too long I guess...

2007年3月27日

Trend Micro 何去何從?

最近進入閉關狀態,打算多花些時間回到程式本業,開出些產能來。如此沒什麼時間長篇大論,只能簡列些似乎可以注意的東西。

Trend Micro CEO Eva Chen 談 AV 產業下一步: reputational analysis?!
假定 Trend 目前創新部份戰力為 10, reputational analysis 可能佔用 5,而轉型成為 security based 服務提供者可能佔用 9~10,意味兩者無法並存,繼續在防毒產業深耕會擠壓到其他可能性。我想這是個錯誤的抉擇。

以前提過,Trend 已經是少數上得了檯面、勉強可說來自台灣、以台灣工程師為主體的軟體公司了。就我的立場是希望他可以長久壯大下去,但現在看來實在是不樂觀。

2007年3月25日

網頁改版:提高可讀性?

剛好看到篇文章 The 100% Easy-2-Read Standard,講的是如何讓網頁清晰易讀。為了練習 CSS、學學怎麼做好讀的頁面、還有沒事找事等幾個原因,便決定幫 blog 換個版面。先大概翻譯一下該文如後。

網頁讀者的心聲:
  1. 不要叫我們改字型大小:每次看你的網站都要我調設定嗎?
  2. 不要告訴我們頁面很滿比較好看:仔細揀選讀者該看到的東西。不要讓他們自己挑。
  3. 捲動沒關係:不然所有網頁都有問題了。就像讀書要翻頁,看網頁要捲動是很正常的。
  4. 別跟我們說文字不重要:排版關係甚大。
  5. 別讓我們去拿眼鏡:讓我們靠在椅背上舒服的閱讀吧。
五個簡單的規則:
  1. 長段文字採用標準大小
  2. 主動留白
  3. 友善的行高
  4. 清楚的顏色對比
  5. 不要以圖檔表達文字
參考前文所述,這次改版主要用到的技巧:
  1. 採用 normal 大小的字體而非 small or x-small
  2. 以接近黃金比例來分割左欄與右欄
  3. 行高改為 1.5 倍
  4. 增加左右留白
換完了在我的螢幕上確實比較好些,可能因為老人家不喜歡看太小的字吧。然而很不幸的,由於我的美工能力不足,目前還沒辦法自己製作符合寬度的背景圖。其實我理想中的版面是要有紙本的感覺。這個就以後再說吧。

2007年3月20日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今早在 slashdot 看到篇報導說 Mozilla 打算做 Desktop Environment,類似 KDE or GNOME 那樣。報導本身沒什麼,但第一篇回應讓我啞然失笑。它是這樣寫的:
I have an idea

Why don't they just pool their web browser, e-mail client and calender application into one big package. That would be a great start...
標準的 inside joke,若是在瀏覽器大戰結束前就開始使用 Internet 的族群,才比較能了解它在講甚麼。當時的 Netscape Communicator 正是這樣的一個 package,裡頭包括了瀏覽器、郵件程式、日曆還有網頁編輯器。過大的包裝以及緩慢的啟動速度,讓死忠如我最後也轉而使用 IE,直到 Mozilla 以 Firefox 之名再度出現。

巨型的科技公司很多,但很少有公司如微軟一般,以各種手段讓你在使用他們軟體時付出種種隱藏的代價,並以行銷手法欺騙不懂電腦的一般大眾。例如刻意對公定通訊標準的污染,擅自加入不合標準的規格,使得其他乖乖按照標準設計的軟體變為 "不相容"(可參考萬聖節文件);又或是故意讓 Office 2K 的文件在 Office 98 不能開,使得 98 的使用者被迫升級,然後是 XP,然後又是 2003。不公開軟體檔案格式,導致使用者失去對自己所創造出來內容的主導權等等。

獨占/寡占不必然是種罪惡。當年的 IBM PC(當然這很諷刺)、Netscape 到如今的 Google 都證明這點,但沒有一個作業系統可以像 M$ 這般給這麼多人帶來這麼多的麻煩。從一天到晚要重開機、老是在擠延伸記憶體的 MS-DOS,到那驚人的 Windows 95 Blue Screen Of Death:


還有層出不窮的病毒、木馬等等,都是從作業系統的層次就可以大部分避免的。流毒所及,許多使用者到現在都還覺得,電腦用久了會變慢,一段時間重灌是正常,把微軟的造孽當成電腦科技的必然。(事實上,現在的 Apple 也有這種傾向。我個人有點討厭 iTunes...)

電腦本該是簡單好用的,所有需要請 "電腦高手" 來幫忙解決的問題,都代表了軟體的不足。仔細想想,就會知道從最基本的作業系統開始,軟體業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講古、洩漏年齡、無養分,而且完全扯遠了的一篇文章...)

p.s. Netscape 當年的創始者之一 jwz 曾寫過一篇有名的辭職公開信,他對 Netscape 失敗的看法值得一讀。他目前在舊金山開夜店,店裡仍少不了科技與軟體的影子。有為者亦若是啊。

2007年3月19日

Smokin' Aces(五路追殺令)

幫派黑色喜劇蔚然成風,不知是不是從 Quentin Tarantino 開始的。五路的劇本很典型,一堆角色正邪相間,中間夾些黑色幽默,到了最後所有線頭都纏在一塊,再來個意想不到的結局。以這種類型電影來講,拍得平平,看也可不看也可,缺點頗多,但槍戰的爽感有拍出來,所以不會讓人想退票。我會比較推薦 Guy Ritchie 的作品,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兩根槍管)還有 Snatch(偷拐搶騙),保證爽很多。

請關心樂生院

關於樂生院的事情我觀察了很久,遲遲沒有加入串連。主因是一直不理解為何病友如此抗拒搬入新大樓,而堅持要在原居住地老死。直到看到以下影片,才恍然大悟。

"透過這支模擬短片,我們將會知道,所謂的新大樓是如何沒有站在這些病友的使用需求去設計,而現有的樂生院對他們的生活又是何等的重要。"



前幾天經過金華街與麗水街口,非常多警察在那邊聊天、無所事事,而這不過是為了蘇貞昌的面子,以備隨時趕走膽敢影響院長總統大業的刁民。看了非常生氣。希望大家有空的話週末假日去那邊露個臉,捧捧人場!

最重要的大懶人包(完整說明,最新情況):
挽救樂生 公開討論 暫停迫遷

兩個重要集散地:
關心樂生:迷幻機器1號平台
沒有人要去英國︰關心樂生2號平台

2007年3月18日

Blog for yourself.

Google AdSense 使 blogger 藉此獲利變為可能,同時藉著 blog 自我宣傳的人也越來越多。從個人網頁、個人版到 blog,網路書寫於我而言已經成了種習慣。很早就思考過像這樣的問題:

我們為了甚麼而寫作?是為了聽眾,還是為了自己?

我的答案很明顯。然而對許多 blogger 來說,答案似乎不同。

就為了自己而寫吧。那是持之以恆與維持品質的最簡單方法。為自我,一切才能忠實。為觀眾,則終將生產譁眾取寵的廢棄物,不論外表多麼光鮮。

2007年3月16日

推薦「洞穴奇案」

剛看完這本書,覺得是這陣子獲益最大的閱讀。它講的是一個驚人的虛構案例,在半世紀前由哈佛教授富勒 (Lon Fuller) 提出,並提了五個不同判決及法律見解。如今由另一位作者薩伯 (Peter Suber) 因應近來法哲學思想加上九個。

雖是法學著作,但內容及用詞以我有限的知識仍可消化。其中若有艱難處,不在對法學的缺少認識,而是對於書中各種論點的理解與辯證。由此,閱者可獲得許多對法律本身以及它與道德、社會等種種關係重要的知識與思辨。

在此簡述此虛擬案例的內容:
五名洞穴探險協會的成員,包括威特莫爾,進入一石灰岩洞探險。行前通知家屬應返家的時間,並在協會留下洞穴位置。然而,不幸發生山崩,五人被困,搜救的難度甚高,期間甚至意外奪走十名營救人員的生命。協會資金用完後,公眾援助與法定撥款亦投入。

由於探險者食物僅勉強夠吃,洞裡也沒有物資賴以維生,探險者面臨餓死的危險。在被困的第二十天,營救人員才獲知探險者攜有無線通訊設備,並取得聯絡。探險者詢問尚有多久才能獲救,答覆為運氣好也要十天。探險者描述自身情況後,詢問若無食物是否有機會捱過十天,搜救醫生答覆機率微乎其微。無線電遂歸於沈寂。

八小時後,無線電響起,威特莫爾代表五人詢問,如果吃掉其中一名成員的血肉,能否再活十天。醫生不情願的答曰可行。威特莫爾又問,通過抽籤決定誰應該被吃掉是否可行,醫生不願回答。威特莫爾問是否有法官或其他政府官員可給予意見、或有牧師或神父願意回答,無人願意。無線電再度斷絕。

第三十二天,探險者獲救,但威特莫爾已於第二十三天被殺掉食用。四名被告作證表明,本為威特莫爾提議吃掉一名成員以及抽籤,其餘四人本不同意,但經無線電對話後,他們接受提議,並反覆討論如何確定抽籤公平。

然而在抽籤前,威特莫爾宣佈撤回約定,他認為應再等一星期。其他四人反對,堅持抽籤。輪到威特莫爾時,一人替他擲骰,而他表示無異議。結果,擲骰不利於威特莫爾,他便被眾人殺掉分食。

四位生還者被控謀殺,若罪行成立,將面對唯一死刑。

顯而易見地,這悲慘案例會造成情理法上種種的不同思維與困難。我問了幾個人,每個人回答都不同,差異很大。在這想問大家幾個問題,誠懇的期待回答,匿名無妨。我自己的答案,為了避免誘導,將在一段時間後才補充寫出。
  1. 你認為法院應如何判決?理由是?
  2. 如果你是探險者之一,你打算怎麼做?
  3. 你希望自己獲得在問題一回答的相同判決嗎?

2007年3月14日

目標影片備忘

無論如何非看不可
  1. 羊男的迷宮
  2. 竊聽風暴
第二優先
  1. 來自硫磺島的信
  2. 最後的蘇格蘭王
  3. 縱慾
有機會的話看一下
  1. 門徒
  2. 神鬼無間
  3. 300

2007年3月8日

i'm 效應?

話說昨天寫了這篇東西講了些對最近這波 i'm 風潮的發現,並且到那位宣傳者小綠人的網誌上留了言、寫了網址。

結果發現當天流量爆增,一部份來自他那邊,其他則是直接連結,猜想是我雞婆到處把網址傳給 MSN 上朋友的關係。結果小綠人兄網誌最下方寫了小小幾個字說只能用在美國,前頭整篇照樣推銷,還把我的留言給砍了。看來不是很喜歡我這樣唱反調哪

9pm 修正:並沒被砍,是我眼拙漏掉了。看來這股熱方興未艾,消息慢些的也進場大肆宣傳,大概還要盲從好一陣子。

2007年3月6日

觀影心得報告 - 200702

過年到這陣子看了不少電影,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Prestige(頂尖對決)、The Devil Wears Prada(穿著 Prada 的惡魔)、還有 Casino Royale(007 首部曲)、重看所有的李小龍電影、Blade Runner(銀翼殺手)、Borat(芭樂特)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大概流水帳一下。

夜宴:很糟,而且裸背的還不是章子怡本人,失去意淫空間所以更失敗。馮小剛怎麼越拍越爛?

滿城盡帶黃金甲:沒有想像的爛,還好一些。至少像英雄一樣看完不會想大罵,而且諷刺了六四天安門事件(超明顯),所以張藝謀也不見得永遠抱大腿吧。他能拍出紅高粱、菊豆、活著這些電影,光這些我就很佩服。周杰倫的演技差到不可思議,在一群戲精中實在很刺眼!

Prestige 實在是不錯。不需要老是追求深奧意義,電影就為了娛樂也是可以很好看,Hollywood 的功力就是在這種電影中展現出來,從編劇攝影到男女主角的美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高高興興,該有的懸疑伏筆等等一項不缺,再來個驚訝的結局,多好啊。可惜我受到預告片的提示,片子中後段結局都被我猜光光了,感覺就沒那麼好看,可惜。

穿著 Prada 的惡魔我喜歡。喜歡的主因我是我愛那些衣服,尤其是他們在 Anne Hathaway 身上的時候。晴悠君那邊有篇文章可參考。

Casino Royale 要恭喜一下啦,很聰明的稍稍轉換了傳統的 007 角色,卻獲得更大認同,自己偷偷覺得這跟 Menaissance 有關係,其實在一堆像 Gay 的新好男人之後,許多女性也在等著男子漢重新出現吧。

Borat(芭樂特)看完沒特別感覺。美國有美國的問題,這電影除了讓人笑一笑以外,讓美國人看看,多少引起反思也不錯啦。讓我不爽的是看到這篇(自以為的)影評,馬的,明明不是那麼深奧的片子,偏有人要賣弄知識,好像只有他看得最懂,看看以下這段:
一針見血地戳破長期存在於當今主流社會、文化、政治、宗教、後現代論述現狀的荒謬/偏見/政治不正確,無論是恐同症、女權主義、愛國主義、(反)恐怖主義、反猶太、動物權保育者等,皆一一被《芭樂特》偷吃豆腐。

還有最後一段:
尤其全片當中充斥那麼多頗有「深度」的挖苦、諷刺等笑點,對於總是與世界局勢脫軌、困在茶壺裡風暴的政治紛爭的島國民眾,是否真能虔心欣賞這部極具國際政治觀察、當代文化論述的惡搞片《芭樂特》呢?這點我倒是很好奇,不過,光看Sacha Baron Cohen天衣無縫、自成一格的反串演出,這就足夠讓渾然不知中東局勢、不知生活中存在那麼多歧視、偏見、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等一堆狗屁主義的台灣觀眾笑倒在地了。

靠,碰觸到美國那一大堆文化衝突如田園主義、同性戀、保守主義宗教狂熱等等的電影難道還少了?有碰到就是深奧嗎?摸一下罷了,還不如去看 Michael Moore 的 Columbine 好多了吧。根本只是查了 Google 看一堆別人意見,就自以為是個有深度的影評人,還認為無知的「島國民眾」恐怕不能像他那樣欣賞,我最討厭這種明明學問不深還在賣弄知識傲慢的人了。Borat 又不是蔡明亮,不需要發明這麼多解讀吧!

Blade Runner(銀翼殺手),喔喔,這個就讚了。說來慚愧,愛電影卻到現在才看這片。邊看邊辨識「致敬」的痕跡:原來某某片某景、還有另一部的某部份是從這來的啊,雖然沒看過,但竟然老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蠻有意思的。場景、劇情、攝影都很經典,其中對人性的辯證讓我想到日本的 "GHOST in the SHELL",好看,推薦!

I'm "Making a Difference"?!

嘿,本來一直在奇怪大家在 MSN 裡頭那個 符號是幹麼的,今天朋友傳了這篇東西給我,當即很興奮的也改了自己暱稱,後來出於好奇,跑去官網看了看,結果發現還真是誤會一場啊。

這活動主要分兩部份,改暱稱跟放網頁(blog 之類)宣傳。不過活動範圍尚不及台灣,僅限於美國。官網的說明是這樣的(選 JOIN NOW 回答問題後可看見):
Where you live: Taiwan

At this time, the i’m™ initiative is available o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You're still welcome to download Windows Live™ Messenger; however, you will not be 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i’m initiative yet.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At this time, the i’m™ initiative is available o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Please submit your e-mail address and we will contact you should the program become available in your country.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另外,官網的說明建議大家把 *help 之類的東西放在暱稱的"後面"而不是前面,這樣比較不會搞亂原有的字母排列順序。微軟這招是為了對付其他相容 MSN 的 IM client,挺聰明的,而且做做公益總是好事?

3/9 更新:

今天在 slashdot 上注意到這篇新聞,由於相容性、並無升級必要、軟硬體 cost 太高等等緣故,美國運輸部禁止轄下各部門升級到 Vista/ IE7/ Office 2007。微軟對各公開通訊協定的危害,以及只做向前相容不向後相容造成的強制升級資源浪費就不用多說了,對照著這活動,真令人感到諷刺。引一段 starrer 說的話:
網路的力量被過份的被操控,使用人類對作善事的好感入手,
號稱可以做些善事,但是卻用了某些前提,最終你是幫邪惡的微軟作壞事,
把浪費生命合理化,這善事還真偉大
請各位拿掉 i’m - 作善事不需要有前提

一直對這活動很反感,這就好像 Nike 說你買我鞋子我就捐錢,可是南美洲的童工正在惡劣的環境下為他們採著橡膠啊。

2007年2月27日

Freddy,我受夠你了!

最近出了一樁事。從好幾年前 228 不是都有個台灣魂演唱會嗎?那是我們偉大的「台灣地下音樂推手」閃靈 Freddy 一幫人等主辦的,今年叫做「正義無敵」,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了。Freddy 政治色彩一向很鮮明,雖說文宣都包裝的正氣凜然不偏不倚,但其實到了演唱會裡頭整個就是政治宣傳大會,搞得那些外國團好像都在聲援他們一樣。

結果有位網友 em 就寫了封信去告訴受邀的樂團 Strike Anywhere,說明此演唱會是替一個他們不見得會同意的政治立場背書。對此 Freddy 的反應可真是明快又強烈,馬上打電話、錄音、請出總統府級大律師邱晃泉提告。其中背景、過程,在這篇文章裡頭寫得很清楚。chairmanko 的文章罵的也痛快,我就不再長篇大論狗尾續貂了。

em 信中的說法有可議之處,例如台獨當然不等於戰爭,而他對所謂泛綠的一些思想背景也不夠了解,感覺是純粹浸在泛藍環境中養出來的。Freddy 的回應都在攻擊這些,但我覺得其實不是重點。樂團及音樂活動有政治立場屢見不鮮,信裡要傳達的其實應該放在,台灣魂這系列演唱會的意識型態,跟 punk/ strike anywhere 並不相似。至少就我看來,是南轅北轍。而 strike anywhere 在演唱前是否被恰當的告知過呢?我覺得 em 信中最後一句很重要: "this is certainly not a regular music festival." 而很明顯 strike anywhere 事先並沒有完全理解。他們的回應其實相當好,裡頭提到 "Its also possible that we will not be expe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olitical charade by the promoters if only for the reason that we aren't informed and do not understand."

表面上這次正義無敵的活動不偏不倚是正義的一方,而他們去找國外的樂團,講的也全是這些硬道理,當然人家會同意的。但實際上台灣魂不是第一次辦,Freddy 也不是第一次發起,不可能說這次換個題目,就可以跟過去一筆勾銷。此時成語就很好用,這正是掛羊頭賣狗肉。

騎牆派已經很可恥了,因為他們沒有勇氣/能力選擇立場;但已經選擇了,卻假裝自己是中道的人更可恥。想講什麼就大吼出來,何必拿一堆漂漂亮亮的話包著?然後一發現有人批評了,馬上吾即正義吾即真理,還搬出掌權者後台來告人。搖滾的核心就是反抗 big brother, Freddy 這種擁抱新權力者批鬥舊權力者的操作法,配稱獨立嗎?配稱搖滾嗎?

這次的 228 演唱會來不及了,但我想之後只要是 Freddy 搞的場子,大家應該就發起活動,寫信給預定參加的樂團。不是勸退,只需要簡單的說明一下此人過去歷史,以及支持特定立場的事實,讓那些樂團不僅僅接受單方面的資訊,來做出自己的判斷。沒錯,活動本身例如野台開唱很可能是無辜的,但 Freddy 既然利用公眾資源去支持了個人立場,那他當然就要面對自身行為對所有他參與活動的不利影響。

引一段網友楊友仁在相關討論區寫的話:「我的論點是:庸俗的轉型正義論述正複製著壓迫結構,我們需要關切的是舊酒新瓶之壓迫結構下的社會正義,正義無敵演唱會是舊酒新瓶的國族主義意識形態動員演唱會」。

2007年2月25日

逆操舵迷思

騎車騎多了或多或少會有些心得,其實不一定對,只是反映了當下的體會罷了。

逆操舵的東西如果閱讀本地的網路討論,很容易越看越迷糊,我想主要是因為大家會把這東西看成一種騎乘技術,有點類似內傾外傾之類的,好像是有選擇性的看你要不要學、要不要採用。其實逆操舵比較像是一種觀念而不是技術,這觀念就是,在摩托車有一定速度的時候,把龍頭往右轉,車子反而會向左傾斜,這跟我們靜止時龍頭打右邊,加一點油車子就向右轉是不同的。所以不要去想龍頭轉哪邊,只要記得,手出力推哪邊,車子就會向哪邊倒就好了。

也就是說,要讓車子向右倒就推右邊,向左倒就推左邊,這樣就很容易抓到那感覺了。有了這觀念以後,會發現很多騎車的技巧跟這都有一定的關係,也可以利用這效應來更靈活的操縱車子。例如重心轉移,試著把重心放左邊,會發現自然左手會受力,左手吃到力,就自然會加到龍頭上,那車子就會向左傾斜,不完全是用體重把車子壓下來的。又或者要閃避一些突然出現的障礙、坑洞之類,利用逆操舵的效應可以很靈活的躲開。

理解這點之後,就知道並沒有所謂逆操舵就是要同傾、外傾而不是斜掛之類的限制。事實上斜掛的動作也是利用到了逆操舵的效應,只是在不自覺中就用了而已。這意味著,完全不知道有逆操舵這回事也照樣可以騎車,也可以騎很好。只是我個人覺得,懂得原理且搭配用身體去學習,是蠻不錯的方式。

另外一個有趣的體會就是,我們常看到教學文章說,在彎中手臂要保持輕鬆。騎多了會發現,其實這東西跟逆操舵有關。如果你在入彎時轉換了重心,例如左轉,重心轉移到左邊,那就如同前述,左手受力以後就會傳到龍頭,車身會自然傾倒。到這裡為止,左手出力都是沒問題的。但在車身已經傾倒到需要的角度以後,如果左手繼續用力,反而會妨礙龍頭自然的在彎中微微向左的轉向,連帶的使轉彎不順。所以手臂的出力,應該是在入彎時,而一旦已經入彎以後,就應該要保持輕鬆了。而這同樣的要用身體去記憶起來才有用。

p.s. 為了避免害到人,要在這強調,輕鬆不是不出力,還是要施力抵住,不然龍頭整個轉下去可是會摔的喔...

2007年2月14日

放縱必致自毀

權力本身唯一的目的,並非尋求眾人福祉與國家利益之最大化,而僅僅是權力之延續而已。故在民主時代,若授權者告知權力者,必須以國計民生為念,方可獲得政權延續,那麼權力者就將以此為目的而執行,或至少以此為目的而欺騙。

反之,若授權者 - 即為人民 - 告知掌權者不需以天下蒼生為念,只需黨同伐異、創造敵我概念、以意識形態領政,便可延續權力,那麼掌權者自然以此為標的。

在這樣的思維下,讓目前的執政黨(民進黨)退位,就成了許多民眾以及媒體的第一目標。考慮優先權後,國民黨的失德失能,就成了次要,排在民進黨退、國民黨進之後。這樣的邏輯造成長久以來,對於國民黨以及馬英九此一國民黨政治明星的縱放輕饒。

馬英九市長任期後段,以及黨主席任內,許多一直存在的問題日漸明顯,媒體對他的批評遂漸趨嚴厲。無奈太晚太輕,國民黨以及馬英九本人早已養尊處優,渾然不知世事,生活在自己的小圈中,茫然不知屋外有所謂風雨。

於是我們看到放縱導致無知專斷,而無知專斷導致自毀。未待兵臨城下,敗象已成。

以國民黨言,有能者不出頭,排字論輩優先。專注內部宮廷鬥爭,對外卻顧此失彼,散兵游勇毫無謀略。對手執政失能,破綻盡出,空有如此優勢,除了比爛邏輯竟無其他。以馬英九言,無才無能,僅以德(?)著。應認知自身能力不足,並以領導才能與識人之明彌補,充分授權、不恥下問,偏偏他以上俱缺。抱著自認的道德操守,以為如此即可走遍天下再不需其他,看看老殘遊記中的酷吏,正是以道德者自居。又或者,看看現世例子,林義雄的「道德」,又造成了多大的麻煩?

我們終將獲得此一明悟:放縱終必自毀。為了執政者的無德無能,而放縱在野不求表現,終將讓在野習慣眷養而失去野外求生能力。就算面對殘酷選戰,九死一生之餘在眾人關愛力保下終於勝出,也必將不耐風雨而自行崩潰,愛之反甚害之,屆時萬劫不復,政治失衡更加嚴重。

事已如此,現在只有痛下針砭、嚴厲監督。若氣數未盡,國民黨未必沒有再起之日;若否,則民進黨必將理解人民所圖,正是如今意識形態領政,務虛而不務實,那也是台灣氣運如此了。

2007年2月13日

The Royal Tenenbaums


總有些東西,或許不是那麼出名,也不見得大家都喜愛,但就是會引起很個人化的愛好。某首歌、某道菜、影片、小說等等。The Royal Tenenbaums(天才一族)對我而言,就是這樣的東西。這樣的經驗是很私人的,好像調味正好對了,不多不少,而那體會就這樣印在心頭。從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完它,那樣隱約的鈍痛就一直存在,好像觸動了什麼。

這部電影,是關於失望、幻滅與救贖。那是種折翼的苦痛、是成長後的小時了了、夢想與現實、期待與失落。不知為何,儘管一般咸認這是黑色喜劇,我卻從第一分鐘就沒有發笑。角色們那種沈鬱的悲傷,好像從一開始就正正的擊中了我。是的,這部電影常被認為「怪」,然而慢慢地,每句台詞,每個人物在我看來卻極為自然。我似乎以我自己的方式理解他們的內心。

人性很複雜、微妙。往往你必須看透表象、穿透語言,來得見真實。而這過程往往是那麼困難,不論是對別人,或者是對自己。父親 Royal Tenenbaum 在母親的墓前看見海闊天空後,放下我執,方能自然而然將這家庭重聚一堂,最終手握著和好的兒子含笑而逝。就如同眷養的那隻鷹,流放後牠因悲愁而白頭,但最終仍展翅歸來,重新換毛,度過傷痛。

我想隨著時間流逝,這部電影會獲得更多的好評。喜愛它的人,重複看幾次以後可以得到更多,注意到每個細微對白的意義、佈景、音樂等等是多麼用心安排。然而不管別人如何看待,我仍然從中獲得了極為個人的感動,至今仍是我最愛的電影。誠摯的推薦給所有傾聽自己感性的人。

2007年2月9日

專案小故事

許多想法在心裡待了好一陣子,把他們寫下來後,會整理得比較清楚,並且正好以此檢驗自己。

之前提到過,我參與過高鐵的票務系統開發,此事還有後續。案子結束後一陣子,原案主找上門來,希望能機動支援同系統相關工作。之前我已經向案主表明過,不太願意再接類似性質的案,但基於我對此系統已有一定了解,還有想賺錢,仍答應去瞧瞧。這次主要內容為 UI 的改寫,整個皮要換過一通,而當然,由於 view/ control 切得並不好,換皮絕對不好換。主要的工作已經由一位 M 開頭的工程師在執行,但案主認為人力不足,無法如期完成,我大概了解情況後,這位工程師抵達,我們進去開會。

會議中我表達意見,認為原系統雖然寫得不好,但已經通過各種測試,所以若要修改,建議以原有程式為基礎,盡量用換圖片,改位置等等方法改正。不過 M 很有自己想法,已經用 wicket (那時我第一次聽到) framework 而非原先的 struts 加以重寫 / 重整,對此我表達反對,連 framework 都換,勢必重測、修正,案子時程趕,不宜。案主則表示,希望 M 先提出需要幫忙的部份,看看 John (就是我) 有什麼能做的。 M 提出的是,請我幫忙把要翻譯的字串從網頁中標記抽出,拉到文字檔中即可。這是相當單純的工作。

我沒什麼意見,總之如果案子需要的是這樣,我們就做這樣吧,只是不要期待我花自己的時間下去做就是了。不過既然案主的意思是希望我能幫就盡量幫,基於敬業,就算這麼簡單,我還是希望了解一下目前情況,讀讀程式碼,最好是架個環境,抽完字串後能自行先檢查一次。所料未及的是,此舉卻遭到 M 的反對,他不願釋出程式碼,也不願其他人有更多參與,並表示我只負責抽字串算不上什麼寫程式,不需要知道。

嗯,整件事由我的角度看到的是這樣,檯面下有什麼其他東西我或許不知。例如案主告訴我,如果 M 一定時間搞不定,希望由我全部接手,我相信這件事情他就不知道。相反地,或許不釋出程式碼是案主的意思,或是 M 只是想自我保護,都有可能。不過結果是,我被 M 的傲慢徹底激怒了。

有個專案的執行原則是,盡量把所有資訊公開,並鼓勵成員對於 the whole picture 有一定了解。當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在做的是什麼、以及為何而做,對專案就是正面的。此事無涉保密原則,因為我已擁有全部(包括UI以外)的程式碼備份,對我保密毫無意義。M 那種認定我很強可以一人搞定,你們小雜兵只要幹一些我給的幼稚園雜務就好,其他事情不需知道的想法,對專案絕對是負面的,也不利 teamwork。更別提我們初次見面,他甚至連我的底細都還摸不清,便直接採取了這種態度。

嗯,這是第一個故事。接下來是第二個。

話說我們之後做的一個大案子,搞得很慘,規模完全超乎能力之外,當初講義氣答應的時候,實在太天真。無可避免的上網找幫手,一間公司派了工程師以及專案經理過來。此工程師姑且稱之為 L 吧,開場白就告訴我他在某雜誌開了 Java 專欄,並且表示對各種 opensource 的 framework 「都很熟」,「不熟的看一下就會了」。接下來開始討論,他沒兩句就要教育我一下,例如說他會用 Maven,可以拿來幹麼很好用之類的,我只好打斷說,這我已經知道。再過一會他又說起 xxx 如何如何,結果我又只好再度說,這我也知道。

大致談完後,決定過幾天我會收到 demo。果然,我在指定日期準時收到,demo 內容相當完整,還有 screencast 以及文字說明,清晰易懂。

我對 L 的印象,比對 M 好很多,在專業方面他的確有足夠能力執行工作,雖說他的專欄都是介紹性質,難稱 hacker,但我們可視為自我宣傳,無可厚非。

最後是故事三。

我們曾與大陸方面的一些工程師合作。對方的聯絡人我們稱 A,他一開頭並沒對自己介紹很多,只說會做 Java,先問我專案內容、採取的技術等等。我大概簡報了一下用的技術還有系統性質,對於某些不熟悉的技術,他問了些大概,表示他會一些相關的東西,應該可以試著了解看看,並拿了程式碼回去參考。過幾天他開始問我一些關於他原本不熟悉技術的內部問題,很明顯是 survey 過以後才會有的疑惑,我盡我所能告知,並且提供他一些網路文件位置以及 example code 下載。由於大陸方面網路常會被擋,看得出他花了功夫收集資料,收集不到的才來找我要。

接下來開始執行。初期他被不熟悉的東西狠狠擋了一陣子,進度 delay,他一再表達歉意,並且說之後一定趕上。之後他們速度明顯一直增加,隨著熟悉度增進,改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問的系統問題有時很深,是自己仔細想過後才問得出來的。

在過程中我們慢慢混熟,他慢慢了解一些我的技術背景,開始問我一些他不熟悉的領域。看得出來他對 Java 的功力其實頗厚,不過他都不講,似乎把自己會的東西看成理所當然,看了他們寫出來的程式碼才感覺到實力。他問的問題,都是集中在我會而他不會的東西,例如 Embedded system/ Linux 等等,甚至一些商業、公司上的事情。最後他在指定的時間達成了專案目標。

第三個故事說完了。現在進入尾聲。

前些天看到某活動網站,赫然發覺 M 也自行申請為講者,講題看來是「介紹」Maven 還有 Wicket,自我介紹說「興趣為 OOA/OOD/OOP、軟體工程以及專案管理領域」,見此心中不無感慨。或許我想表達什麼,或許沒有,就讓他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吧。

2007年2月8日

CUE sheet + FLAC under Linux?

I'm writing this in English in the hope that this could be indexed by search engine since I believe this is a common problem under Linux.

I use Exact Audio Copy to archive my CD collection. For the sake to i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backups, I do not separate tracks, instead I always rip each of my CD to a single big lossless audio file. I would also create a cue sheet for each CD so I could easily play songs from different albums in foobar2000 on Windows.

However, things are different under Linux. I could play FLAC files on Linux (which is why I choose it in the first place), but no audio player on Linux has a decent support for CUE sheets so far. At least, not that I was aware of.

There is a relatively new package called CDemu, which acts like DAEMON tool on Windows. However, it's not going to work since no way a virtual CD/DVD emulator could understand the FLAC format. It got to be a built-in of the audio player to make it work. I might give XMMS mp3cue plug-in a second try later, however since XMMS2 is coming into the mainstream this doesn't seems very attractive anymore. I might try to write a CUE sheet plug-in for, say Rhythmbox or Totem, if I really can't find anything on the Internet.

The main reason why I still can't get rid of the Windows is the support of multimedia and gaming. Part of them is the same problem since the video/3D and audio support was really not that good. Now things are getting better because we have ALSA, DRI, Mesa, SDL and lots of other stuffs that I know nothing about. Let's just hope that they got standardized/ stabilized soon enough.

2007年2月7日

網路無益於知識的累積。

這話應該很多人都聽過。如果這不是另一個泰戈爾「世上最近的距離」那以訛傳訛的大烏龍,那大概就是張忠謀說的。這句話,是讀 Chen 寫的「網路巨變元年。」後聯想到的。

一直以來,從網路的各處,或多或少可以收集到類似的資訊。例如 Sean Kelly 提到,他原先習慣看 slashdot.org,後來改看 digg 以後,非常失望。其中的關鍵是,slashdot 有 editor 將資訊編輯後呈現,而 digg 卻比較像個看熱鬧的地方。類似例子如 wikipedia 管理結果達到百科全書水準,yahoo 知識家全由社群營造,卻只能停留在生活小常識。

再早些看過新聞,說目前看病的人經常用自己的症狀 google 找出可能病症,而正確率還不低。這報導引發一些討論,例如有醫生承認自己也會用 google 幫忙診斷。然而,有人指出:不論 google 可以提供多大的參考,我們仍然會找醫生看病,而不是查到答案之後自己找藥吃。這呈現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網路可以讓資訊流通,所以若是純粹以資訊不對等來號稱專家的,將被淘汰。真正的專家是專門訓練加上經驗累積而成,而這無法在網路上用短暫搜尋來取得。

有句話說 "The Masses are Asses",多數決或許在政治上可行,然而在知識上卻時常錯誤。追根究底,還是要回到網路的本質:它是一個強力新媒介,可以把各種資訊流通的阻力大大減低,如此而已。一切網路上各類事物,都要回到這原點上來考慮。這也意味著大部分舊思維仍然適用,例如道聽途說並不會讓人聰明,汲取知識才會。大家電視愛看豐乳肥臀,上了網路仍然愛看。電視靠收視率轉化為廣告賺錢,流量大的網站也是靠廣告賺錢。很多人用就表示知名度,知名度就有影響力,有影響力就有錢。我的主張是網路服務根本不用考慮獲利模式,先搞出個很多人用的服務就是了,錢自己會來的。一切跟以往並沒有不同,只是載體轉換了而已。

用這角度來看 Web 2.0,它或許比較適合娛樂方面的應用?或者我該修正為,「嚴肅」以外的應用?例如無名靠免費校園網路跟胸部星人成功,youtube 上頭絕大多數都是娛樂事業,facebook or myspace 似乎都有類似的特性。那麼下次我們想到一個純粹由社群運作的 "2.0" 服務時,該問的第一個問題就不是它有沒有用,而是它好不好玩了。

Mr./Ms. Days

嗯,幾位好同學開了個新 blog,雖然號稱身份保密,但是不是我在說,真的很好認哪 XD...

這些星期幾先生小姐們,實力比起某數字先生可說是強多了,恰是拋磚引玉。

http://mmdays.wordpress.com/

2007年2月5日

同樣的事情又發生啦... Apple TV

已經很多次了,自己想過覺得會紅的點子,最後都會被別人做出來然後賺大錢,然後我都只是想而已,也沒辦法(或說沒決心?)真的去做。很久以前剛知道 blog 這玩意時,我說 blog 應該加上 album,好啦,現在這根本是基本建設了。後來我一直碎碎念說我要 手機 + PDA + music player,然後現有的產品都太差,好啦,現在 iPhone 出來啦。再早些我說 home theater PC 鐵定是趨勢,結果現在每家廠商都在做,但我當時的想法是這仍然不容易普及,因為就算硬體顧好了,軟體方面還是要搭配,而且資源要一直分享會很麻煩,例如說你用書房電腦弄來的電影,要用客廳的電腦播放,或者是想用客廳的電腦放 youtube 但是網址在書房電腦之類的。這些東西如果都要使用者自己搞,就會失去電腦作為家電的精神,太複雜了。

結果剛才看到 Apple TV... 整個就是超幹,他們用的方法很有意思(商業上也挺狠的),就是讓這個小裝置自動用無線網路跟你 iTune 上的東西同步。同步是即時、背景發生的,也就是說你只要一改變 iTune 的音樂啦、電影什麼的,Apple TV 就會自動同步,所以可以直接在客廳就開始放音樂、看電影、看照片之類的。之前我覺得很討厭的兩部電腦的問題也得到解決,因為這東西根本不算電腦,很標準的家電,而且價錢才 300 美金,比電腦便宜很多。

使用方式是直接在 iTune 上控制,可以選擇要放進去的電影,也可以讓他自動同步新片或是網路直接播放等等。因為互動的對象是 iTune,而 iTune 又有 Win and Mac 版本,所以並沒有限制要有 Mac 電腦才能用,這也是他們聰明的地方。之前 Mac mini 打的也是這算盤,以廉宜的價位讓已經擁有一台主要 PC 的人,試用一下 Mac 的感覺。之前同事買過一台,在公司大概用過,那使用者介面的確蠻有魅力,而且軟硬體整合的很好,這點是他們對 Windows 的一個優勢(同時也是劣勢 - 你必須買 Mac 才能用到 OS X)。

我不確定這是否已經完全解決了 home PC 的需求,但這保證是很夠力的一步,價錢上很便宜,而且是當成一個 device 來用,電腦的東西還是歸電腦,主控是 iTune,不會搞亂掉。比較可惜的是這跟我的理想仍然有一點差距,我比較喜歡的東西是超高速的無線網路,讓顯示幕跟電腦中間可以無線連結。這樣的話,連這裝置都省了,螢幕可以是螢幕也可以是電視,小的放桌上的就是螢幕,大的放客廳就是電視。反正以後人人用電腦,所有媒體就都連結在一起,不用分電視、音響、電腦,也不用綁死在 iTune 上頭,可以用大螢幕打電動、看 youtube。更好的是可以切來切去,例如今天要看的電影在 John 的電腦上就切過去 John 那邊,要看的照片在 Nerissa 的 notebook 上就切去 notebook,這樣多方便哪。好啦,這代表又一波大商機嗎?最有可能的風險是,可能螢幕的流量永遠都跑在無線技術的前頭。

另一個應該比較沒市場但我想做的東西是,根基在電腦科技上的 audio player. 當然啦,現在已經有很多東西出來了,但是真正達到 hi-end 標準的,目前都還是天價,印象中要快兩萬美金,而且有點華而不實。打算要有的東西大概就是功能與一般電腦相同,但必須完全靜音,然後要有軟體專門負責自動抓音軌、管理音樂之類的,另外還要有些程式來測試播放場合的聲音特性,然後把輸出加以特殊處理來配合。當然電源也要特別處理,對各部份零件分開供電等等之類。然後下一步當然就是 hi-end 的 HTPC,要處理的範圍就會增加影像部份,這挑戰應該會更大些。

這樣的系統其實很難,首先要懂軟硬體整合,另外對音響相關的如聲學、電子學等等都要知道,最後還要有很好的 usability。等於是說除了要有 Apple 的技能集以外,還要有發燒音響的相關知識才行。重點是一般系統對聲音都只注重硬體方面的功夫,軟體只是負責播放管理,但事實上我相信軟體也可以用來改進聲音,例如 foobar2000 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的概念我相信是可以更進一步的。

2007年2月1日

Linux hackers offer to create device drivers for free

在 Linux-Watch 這篇報導提到,Linux kernel 社群提出願意免費幫硬體廠商撰寫驅動程式,而且所有後續的維護以及各種 CPU 架構、不同 distribution 的支援等等,都由社群負責。我大概把幾個重點翻譯一下:

Linux 核心社群願提供所有公司免費的 Linux 驅動程式開發。再也不需要看一大堆不同的範例程式或是在 kernel source code 裡頭翻翻找找,想知道哪個是最接近你需要的了。

許多廠商不願提供 API and/or ABI 的原因,常常不是因為他們放了甚麼秘方不能公開,而只是因為不希望市面上有他們並未參與開發的 driver 流通,而又沒有多餘預算自行研發。而這個提案可以讓他們加入其中,而又不花一毛錢就多支援一個 OS。

廠商所需要提供的只是技術文件,或者是一名偶爾願意接電話回答問題的工程師。最好能夠提供一些樣本以方便測試。所有開發出來的程式碼會進入正式的 Linux 核心中,如同其他 Linux driver 一般支援各種 CPU 架構,自動進入如各主要的 Linux 版本,包括那些企業版的,並由社群負責持續維護。

我認為這樣的提案看來很吸引人,畢竟廠商不花甚麼錢就可以多支援一個越來越多人使用的作業系統,多一個總比少一個好啊。而 Linux 目前最大的瓶頸就是在驅動程式的缺乏,這看來是個雙贏的策略喔。原作者的文章在這裡

哈,被捷足先登啦!

朋友 TJS 之前弄了個無名小站美女地圖,簡而言之就是認為美女的朋友多半也是美女,所以分析這些人的交友關係,畫成 directed graph 呈現。現在好啦,更進一步的東西也有人搞出來了,TJS 你來不及了啦∼ 哈哈∼∼

http://www.diggirl.net/

聽說上線沒幾天就爆量了,大家塞爆他吧。接下來就是做 digboy 了嗎? XD

高導終於開 blog 了,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http://chairmanko.blogspot.com/

大導演開 blog 絕對深有陰謀、精彩可期,多多捧場!

2007年1月30日

心亂如麻中。

最近讀完 George Orwell 的 1984,加上杜正勝大部長最近以九五暫綱為基礎審出的新版歷史教科書,以及神通電腦在高鐵售票系統出的大包,最後還有新彩卷系統上線後當機連連。這些事情看似不相關,然而在我自己也搞不懂怎麼運作的腦中,他們卻又都是相關的。

或許可以說,我身處個人的小危機中。當你慢慢可以看出事物背後的本質、理解來龍去脈,卻不喜歡你看見的東西又無力修改,就會掉入這種危機。

先從售票系統還有彩卷談起吧。我是略略參與過售票系統開發的。那是剛從公司辭職出來,接的第一個專案形式的工作,以約聘形式臨時加入一個月。大概是因為開發已到後期,規格突然有變,人力不足,所以向外找些傭兵。合約的保密規定相當嚴格,我只能說,就當時看到的程式碼,目前系統會有這些問題,並不令人意外。只是在那時點以及槍手身份的職權,我對這種情況也無能為力。

彩卷問題也大同小異。軟體設計並不容易,從前期以及執行中架構的決定,到後期測試方法等等,無一不是學問。而這些系統現在出的狀況,並不是你面對了困難問題,百密一疏所造成的。他們基本的程度,就好像你練短跑卻不懂怎麼起跑、打籃球不懂運球、或者是玩攝影不懂光圈一樣。這代表在整個軟體開發流程中,重要的關鍵動作,從頭到尾都無人做出。這表示有此專業的人並不存在、或是沒有掌權、或是雖有權卻故意省略不做。

這代表:事情大條,並不只是個 bug 這麼簡單而已。整個制度都出問題。就如同你在菜中挑出一隻菜蟲,代表有點小疏忽;但如果一隻大蟑螂自始自終都趴在盤子正中央,而這道菜卻仍然送到顧客的桌上,這時候你就知道,問題不只是疏忽這麼簡單。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問題浮現後,神通電腦處理的方式。他們將錯誤導向規格問題,表示是由於高鐵要求的規格「是以航空業標準來規劃」才造成系統現在的狀況。我們必須弄清這動作背後的含意,如果規格有問題,責任就是在高鐵而不是神通,而高鐵如果要修改規格,由於跟專案一開始不同,勢必被科以天價。這也是高鐵後來為甚麼一直放話,表示包商必須無償負責修改,以及系統純粹是設計不佳,與航空業規格無關的原因。這其實都是公司之間的角力。

今天的中國時報「高鐵票務軟體沒寫好 釀成不可思議的亂」大概點出了這個問題,然而其中「科技公司高層」表示的「專業立場」,卻又犯了根本的錯誤:
這位參與過運輸業票務系統的專家分析,台灣高鐵公司之前會發生重覆訂票的事件,很可能是時間差沒控制好。例如,如果甲從十二點零一分零一秒開始自動售票機買票程序,在零一分零五秒才完成程序,而在這空檔期間已有別人搶先一步訂了這個的座位,結果電腦還是回覆甲說座位沒問題,就會造成重覆訂位。

「我們設計軟體,時間差是以毫秒計算。」他表示,多人在同一個毫秒訂下完全一樣座位的機率很低,軟體如此設計就可以避免這種問題。

以上這段話從一開始的正確講到純粹狗屁。就一個高流量系統來講,就算時間差弄到毫秒也一樣不保險,「機率很低」就是不夠好、就是無法避免。目前 CPU 隨便都 1GHz 以上,一毫秒的時間就跑一千個指令了,算到毫秒又怎樣?由時間來處理根本就錯了,這只是最基本最基本的 read/write lock 問題,所有教科書都有。最後還來個老王賣瓜說自己設計軟體都以毫秒計算,這臉豈不丟得更大?我毋寧相信此高層是受害於作者的錯誤理解與引述,而不是他自己真的這麼想。

種種事情不禁讓人害怕,台灣的專業人士都死去哪了?這麼重要的公用系統不能謹慎開發、天天看到記者的不當發問與錯誤報導、資訊軟體業嘴皮子重於實質,打好人脈才是重要... 尊重專業好像成了口號,專業不過是對意識的服務。這就引伸到一九八四這本書,還有杜正勝的事情。

不喜歡文章落落長,下次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