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7日

4FRee 是十年前了

人過中年,很少把感嘆寫出來,多半藏在心裡。今天因為某些機緣看了工作年表,赫然發現自 2011 0xlab 失敗,同年開始任新創 4free 顧問,至 2012 正式加入負責技術部份,至今已十年。4free 雖失敗但當年接下爛攤的 CEO 很厲害,設法還是作到妥協的 exit, 與 2015 加入目前公司有些因果關係,工作內容也相似。

如此算來,當時因為 0xlab 失意,本來只是想多少找些事做做,並沒有非常看好,一投下去卻是十年了。從 33 歲到 43 歲,人生中相當精華的這段時間,就這麼花在這件事上。33 歲之前,2007 加入 Openmoko, 2009 開始 0xlab, 各方面都是相當精彩的經驗。但 4free 並沒有帶來什麼技術挑戰,這段期間,多半是學習「人」的事情,我一直以來都相當愚昧的領域。也是要到了這幾年,才慢慢開始有些開竅,但自覺大約也只到普通人二十多歲的水準。犯錯仍然是家常便飯,只是現在多少還會察覺到而反省。

4free 的那些年,屬於新創的掙扎,最後沒起來,落子無悔,也沒什麼好說。但 2016 年至今這段時間,就很難原諒自己。時時都覺得卡住、浪費時間,但一直沒找到合適出路。如果說台灣軟體工程師有天花板,至少就台商而言,離那天花板已經蠻近。要有其他出路,一是機緣,二是實力。機緣這沒什麼好說,實力這部份就是近幾年徘徊不去的煩惱。

簡單講,就是失去了「準繩」。我知道自己不夠厲害,但怎麼做才是「強」?如果是二、三十歲的年紀,那麼打比賽、做 leetcode 面試時答題流暢,加上手上的專業領域正常,大概就可以行走天下。但是到現在這階段,光是這樣已經不夠,必須有自己的「東西」,比如已經在某領域做了多年,且有過往紀錄以資證明,包括產品與頭銜,可核實的成果發表等。就算研發上自知做出的東西還行,公司本身沒成功,這東西就不能說經過考驗,價值也無從證明。即便我說當年 4free 進入過江蘇與中國電訊合作,人口八千多萬人密集使用,相對小的機器扛過大流量,TB 等級的資料雖說現在稀鬆平常,好歹我們也是用幾台 PC 等級的機器硬是搞起來,最佳化的事情沒少做。但真要講起來,自己流量一點點的公司還是可以說我不會做大網站,因為沒人聽過 4free, 怎知不是我自個在瞎吹?

這真的尷尬。尷尬的點有二:其一,職涯走到這位置,所有簡單能學會的東西都學得差不多了。多學一個相關語言、多會一個 framework 之類 whatever, 大概都花不了多少時間,如果基本原理類似,再多學也沒什麼價值。例如 k8s 近年很紅,但大致知道幹嘛之後就沒去動,因為真的用不上,硬是要用就是錯誤決策,在 4free 就犯過這錯。這類知識要真的有用,就必須深入理解,最好是就算沒看 code 也大約知道要怎麼寫、用什麼演算法、注重哪些地方之類的。同理也可延伸到許多領域,例如近年很紅的 machine learning, blockchain 等,要搞懂怎麼寫應用都是蠻容易的,但要深入就沒那麼容易。尤其工作上不需要的話,就必須大量投入工作之外所剩無幾的時間。

這就是第二個尷尬點:投入又如何?首先要有興趣支持,因為是拿自己時間投入,沒興趣的話很難支撐。再來就算投入了,要如何證明成果?工作上沒用到,就只能走 opensource 等等可以公開的東西,即便在技術上可以看出價值,但知名度仍是重要因素。光是要搞出能看的東西已經夠難了,還得行銷出去,不然怎能期待要別人用寶貴時間,為了一個候選人去看一個冷門專案?

也就是說,如果任職公司沒法讓人表現,只能另闢蹊徑。而另闢蹊徑是不容易的。當然,另一可能就是降低標準,先去比較能表現的公司,但現在有家要養,不能這樣搞。

目前位置是,的確有感興趣的領域,投入時間在學,慢慢有些較深入理解也蠻開心。但很不幸,函數編程這領域冷門到極點,職缺根本找不到。而熱門的職缺,前面寫的 AI / blockchain 之類,都略為學過,真的沒興趣。這年紀了,很清楚自己,沒興趣的東西勉強不來,還是學自己喜歡的,不管實不實用,至少有所成長。但前程…唉,我也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