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0日

35 Years Old.

簡直血淚斑斑,讓人看了愴然涕下,雖然我年方27,實足年齡。


忽然發現自己離35不遠了。
35歲男人 不應該做的事


小時候
一直期待長大

因為可以
抽煙喝酒 賭博
交女友 開車狂飆

一個人住與朋友瞎混到天亮
和任性的亂花錢


在兩個月我就正式的成為35歲的熟男了
再也不能用實歲虛歲的花招來調整自己希望的年紀


我 就是35歲了

四捨五入就是四十歲

悲慘一些的講法 我是
國中女生眼中的歐吉桑

如今我一個人住 每天開時速可以到250公里的車上班
下班後 多的是一堆豬朋狗友和美眉等著我夜夜笙歌....
如果我高興 提款卡總是有足夠的金額讓我揮霍

昨天我還接到銀行女專員甜美的電話 詢問我是否要辦無限卡
感覺自己似乎可以無限的享樂

照理講 我小時候的願望大部分都實現了

然後呢?我快樂嗎?
老實講 我真的不知道

......然後的問題最難瞭解

我現在大部分的人生和工作分不開

假日不是在家看錄影帶就是洗洗車擦擦地

戶外活動 主要的地點是華納威秀

我每天都在期待好萊塢的大牌明星和導演

能認真工作 我就不用冒險去看一些爛片

為什麼不去完成願望?

問的好!


因為我現在喝掛就要用兩天來補宿醉的體力
會痛苦地發我自己都不信的毒誓
(譬如再喝酒就剁手指斷腳筋之類的)
而且第二天朋友嘲笑我喝醉的糗態
也讓我悔意萬分

打個三圈麻將就手腳冰冷更別提熬夜
要發動車引擎 一定要確定目的地有停車位

至於美眉 如果要結婚的 必須考慮背景脾氣學歷品行
身體健不健康和家人喜不喜歡
不結婚的 就要看身材好不好 有不有趣
還有她的嘴巴緊不緊 或者會不會太認真

那些當年陪你失戀淋雨奔跑在大馬路的哥們
你心情不好的時候 沒人會支持你在淋雨或奔跑
他們會建議你在制服店或便服店做個選擇
而且 不會有人陪你到天亮
因為老婆會起疑


還有 我不曉得 我有錢要買什麼
貴的買不起 便宜的看不上
我失去我的消費能力
清楚的講 花錢並不能解決空虛


最重要的是 我所有的消遣不能讓人認為我玩物喪志
最好跟工作有關


很不自由 對嗎?
以上所有我不自由的原因
除了生理的限制外
只有一個 就是我35歲了
我是一個成年男人


成年男人必須莊重
成年男人必須實際
成年男人必須有固定的收入

這是責任也是義務如果你想做一個世俗眼光下稱職的優秀男人
如果你想通過社會標準
讓關心你的人不擔心......

放棄浪漫和瘋狂籍貫是進入成人世界的前提......

也許是我多心

但我實在看過太多太多抱著可愛人生觀的成年男性被為數眾多的歐吉桑圍剿的慘狀

甚至有些加害者是女性

整個社會對成年男性的期待
很緊張......
這是社會集體教育男性重要的課程

因此 我謹慎的打拼工作
以全公司興亡為己任
以全家人過得好為目標


學著
難過不流淚
痛苦不出聲
孤單不害怕

動機非常單純


我只是想做好一個正確的成年男人

雖然 我到現在還體會不到打高爾夫球的樂趣
也實在喝不出12年和15年威士忌的差別
當然也無法說服自己用錢去買到愛情


漫畫比商業週刊吸引我
高興時會學周星馳的笑聲

看到百貨公司的電動玩具專櫃會分心
與老友見面喜歡筆畫功夫招式
捉弄女同事仍是我上班最大樂趣

和喜歡的人在一起還會撒嬌......

在兩個月就三十五歲了

我知道35歲的男人有些事是不能做的......

我為努力 放棄一些習慣

做個大家認為的好的成年男人......

我叫詹仁雄

上次這麼專心的寫我的名字

是考大學聯考的時候

我那時青春輪廓的線條


跟試紙上的簽名一樣清晰

你呢?
還年輕嗎?

我勸你大聲哭 大聲笑 大力的擁抱你愛的人


因為時間過去了 有些事你就得妥協了......

2006年2月17日

團隊精神?

這幾天不小心開始看 The Apprentice (誰是接班人),Trump 的那個殘酷的電視節目。一群想要高薪職位的人接受各種挑戰,敗者淘汰。裡頭有一段,失敗的 project manager 要挑選兩位 team member 跟他一起進會議室,在這三人中必需決定誰被淘汰。在他們互相指責的過程中,一人提出了如下論點:「A 總是希望任何事都被記錄下來,到時候事情出錯的時候,他就可以說他早就講過了,只是大家不聽。」A 被認為帶給團隊負面的影響,因為他總是表示各種意見不可行。

這是個比較明顯的例子。當你對每件事都表示反對,用以卸責的時候,那就變成一種消極的自我保護行為,對完成目標並無助益。

很巧的,最近在對孫運璿先生的追悼文中,我看到蔣經國對孫先生的讚許。他說,當孫運璿的意見跟他不同的時候,他會提出來討論。可是一旦決策下達,他就會全力執行,並且承擔責任。

照例,看到這種例子,會讓人反思自己的行為。我的工作是寫程式,當我覺得某架構不對的時候,我會提出。然而上司如果仍然執行,而事後也發現,此架構果然造成問題,我是否能夠以一名 team member 的立場,努力克服問題,執行到底而不抱怨?

廣義一點來說,當你反對某事,但上級仍然進行,而結果證明不出所料,那麼讀者「你」的反應是?

2006年2月7日

兩部韓片

了無新意,一昧抄襲,然而照樣賣錢。

這幾天找了兩部韓國片來看,號稱都是「情色大作」、「尺度突破」,想想應該挺有美感,於是花時間看看。結果兩部都是快轉完畢,唯一停留較久的時刻,大概只有看到不錯身材的時候。

為什麼呢?

其一是「Happy End」,演員之一是影后「全度妍」,其內容完全抄襲自 Unfaithful(出軌),只是老公殺的人換了而已。抄襲過來以後,加入重鹹重辣,肉露得更多,血噴得更多,就成了一部新片。

其二是「密愛」,場景經營很像 Liv Tyler 在 1996 年的 Stealing Beauty(偷香),後頭劇情則是 Richard Gere, Sharon Stone 等人的 Intersection(致命交叉點),完全 copy 的時點出現之後簡直傻眼,一模一樣,只是處理手法再煽情一些而已。兩部看完,對這種厚臉皮、手段不計達成目標重於一切的民族性,更加厭惡。(會看運動比賽的,大概都知道我在說什麼吧。)

對韓片印象不好應該是從「太極旗」開始的。那根本是「搶救雷恩大兵」的濫觴,然而深度遠遜,狗血卻多了數倍。看完後懊悔不置,因為居然浪費生命看完。偶爾雖有 Old Boy (原罪犯)這種佳作出現,然而其他卻全是爛。「援交天使」跟「情弓」沒看過,或許不錯,只是我已經或多或少失去了探究的興趣。

好,既然是爛,我幹嘛花時間寫出來呢?

因為韓國電影賺錢,台灣電影不賺錢。比得獎,台灣電影絕對厲害,現在還出了個「民族英雄」李安。可是花了那麼多工夫拍了那麼多「藝術片」跟「假藝術片」,不賺錢有什麼用?電影工業的發達不只靠得獎,還要靠錢,商業跟藝術要並重,兩類電影都要有,不可偏廢,才是正常的產業。

有個觀念是朋友給我的,我很同意,在這裡寫出來:輔導金制度根本是搞爛國片的禍首。首先,政府可以利用發錢不發錢的意識型態控制劇本的類型,但是政府意識型態喜歡的片不見得有助於產業發展。此其一。

其二,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理由,是輔導金不符合資本市場的原則。錢發了就是發了,導演在片子還沒賺到之前,銀子就已經落袋,這樣怎麼會有壓力去拍商業走向的片呢?不怕賠嘛。正確的路應該是用節稅等方式鼓勵企業投資,或是優惠貸款等等,有賺錢的壓力,才能拍出賺錢的電影。就這角度而言,某種程度我認為現在台灣需要的或許是朱延平,而不是蔡明亮。是的,我就是討厭天邊一朵雲,所以想到就拿出來講。這種自居大導演的傢伙,就是帶壞後進的大罪人,台灣需要的是多些賺錢的片子,而不是故弄玄虛的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