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7日

兩部韓片

了無新意,一昧抄襲,然而照樣賣錢。

這幾天找了兩部韓國片來看,號稱都是「情色大作」、「尺度突破」,想想應該挺有美感,於是花時間看看。結果兩部都是快轉完畢,唯一停留較久的時刻,大概只有看到不錯身材的時候。

為什麼呢?

其一是「Happy End」,演員之一是影后「全度妍」,其內容完全抄襲自 Unfaithful(出軌),只是老公殺的人換了而已。抄襲過來以後,加入重鹹重辣,肉露得更多,血噴得更多,就成了一部新片。

其二是「密愛」,場景經營很像 Liv Tyler 在 1996 年的 Stealing Beauty(偷香),後頭劇情則是 Richard Gere, Sharon Stone 等人的 Intersection(致命交叉點),完全 copy 的時點出現之後簡直傻眼,一模一樣,只是處理手法再煽情一些而已。兩部看完,對這種厚臉皮、手段不計達成目標重於一切的民族性,更加厭惡。(會看運動比賽的,大概都知道我在說什麼吧。)

對韓片印象不好應該是從「太極旗」開始的。那根本是「搶救雷恩大兵」的濫觴,然而深度遠遜,狗血卻多了數倍。看完後懊悔不置,因為居然浪費生命看完。偶爾雖有 Old Boy (原罪犯)這種佳作出現,然而其他卻全是爛。「援交天使」跟「情弓」沒看過,或許不錯,只是我已經或多或少失去了探究的興趣。

好,既然是爛,我幹嘛花時間寫出來呢?

因為韓國電影賺錢,台灣電影不賺錢。比得獎,台灣電影絕對厲害,現在還出了個「民族英雄」李安。可是花了那麼多工夫拍了那麼多「藝術片」跟「假藝術片」,不賺錢有什麼用?電影工業的發達不只靠得獎,還要靠錢,商業跟藝術要並重,兩類電影都要有,不可偏廢,才是正常的產業。

有個觀念是朋友給我的,我很同意,在這裡寫出來:輔導金制度根本是搞爛國片的禍首。首先,政府可以利用發錢不發錢的意識型態控制劇本的類型,但是政府意識型態喜歡的片不見得有助於產業發展。此其一。

其二,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理由,是輔導金不符合資本市場的原則。錢發了就是發了,導演在片子還沒賺到之前,銀子就已經落袋,這樣怎麼會有壓力去拍商業走向的片呢?不怕賠嘛。正確的路應該是用節稅等方式鼓勵企業投資,或是優惠貸款等等,有賺錢的壓力,才能拍出賺錢的電影。就這角度而言,某種程度我認為現在台灣需要的或許是朱延平,而不是蔡明亮。是的,我就是討厭天邊一朵雲,所以想到就拿出來講。這種自居大導演的傢伙,就是帶壞後進的大罪人,台灣需要的是多些賺錢的片子,而不是故弄玄虛的假藝術。

1 則留言 :

  1. 本來想推薦你去看人魚朵朵的
    但你又那麼憤世忌俗
    至少帶你女友去看啦
    他應該可以接受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