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了一樁事。從好幾年前 228 不是都有個台灣魂演唱會嗎?那是我們偉大的「台灣地下音樂推手」閃靈 Freddy 一幫人等主辦的,今年叫做「正義無敵」,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了。Freddy 政治色彩一向很鮮明,雖說文宣都包裝的正氣凜然不偏不倚,但其實到了演唱會裡頭整個就是政治宣傳大會,搞得那些外國團好像都在聲援他們一樣。
結果有位網友 em 就寫了封信去告訴受邀的樂團 Strike Anywhere,說明此演唱會是替一個他們不見得會同意的政治立場背書。對此 Freddy 的反應可真是明快又強烈,馬上打電話、錄音、請出總統府級大律師邱晃泉提告。其中背景、過程,在這篇文章裡頭寫得很清楚。chairmanko 的文章罵的也痛快,我就不再長篇大論狗尾續貂了。
em 信中的說法有可議之處,例如台獨當然不等於戰爭,而他對所謂泛綠的一些思想背景也不夠了解,感覺是純粹浸在泛藍環境中養出來的。Freddy 的回應都在攻擊這些,但我覺得其實不是重點。樂團及音樂活動有政治立場屢見不鮮,信裡要傳達的其實應該放在,台灣魂這系列演唱會的意識型態,跟 punk/ strike anywhere 並不相似。至少就我看來,是南轅北轍。而 strike anywhere 在演唱前是否被恰當的告知過呢?我覺得 em 信中最後一句很重要: "this is certainly not a regular music festival." 而很明顯 strike anywhere 事先並沒有完全理解。他們的回應其實相當好,裡頭提到 "Its also possible that we will not be expe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olitical charade by the promoters if only for the reason that we aren't informed and do not understand."
表面上這次正義無敵的活動不偏不倚是正義的一方,而他們去找國外的樂團,講的也全是這些硬道理,當然人家會同意的。但實際上台灣魂不是第一次辦,Freddy 也不是第一次發起,不可能說這次換個題目,就可以跟過去一筆勾銷。此時成語就很好用,這正是掛羊頭賣狗肉。
騎牆派已經很可恥了,因為他們沒有勇氣/能力選擇立場;但已經選擇了,卻假裝自己是中道的人更可恥。想講什麼就大吼出來,何必拿一堆漂漂亮亮的話包著?然後一發現有人批評了,馬上吾即正義吾即真理,還搬出掌權者後台來告人。搖滾的核心就是反抗 big brother, Freddy 這種擁抱新權力者批鬥舊權力者的操作法,配稱獨立嗎?配稱搖滾嗎?
這次的 228 演唱會來不及了,但我想之後只要是 Freddy 搞的場子,大家應該就發起活動,寫信給預定參加的樂團。不是勸退,只需要簡單的說明一下此人過去歷史,以及支持特定立場的事實,讓那些樂團不僅僅接受單方面的資訊,來做出自己的判斷。沒錯,活動本身例如野台開唱很可能是無辜的,但 Freddy 既然利用公眾資源去支持了個人立場,那他當然就要面對自身行為對所有他參與活動的不利影響。
引一段網友楊友仁在相關討論區寫的話:「我的論點是:庸俗的轉型正義論述正複製著壓迫結構,我們需要關切的是舊酒新瓶之壓迫結構下的社會正義,正義無敵演唱會是舊酒新瓶的國族主義意識形態動員演唱會」。
2007年2月27日
2007年2月25日
逆操舵迷思
騎車騎多了或多或少會有些心得,其實不一定對,只是反映了當下的體會罷了。
逆操舵的東西如果閱讀本地的網路討論,很容易越看越迷糊,我想主要是因為大家會把這東西看成一種騎乘技術,有點類似內傾外傾之類的,好像是有選擇性的看你要不要學、要不要採用。其實逆操舵比較像是一種觀念而不是技術,這觀念就是,在摩托車有一定速度的時候,把龍頭往右轉,車子反而會向左傾斜,這跟我們靜止時龍頭打右邊,加一點油車子就向右轉是不同的。所以不要去想龍頭轉哪邊,只要記得,手出力推哪邊,車子就會向哪邊倒就好了。
也就是說,要讓車子向右倒就推右邊,向左倒就推左邊,這樣就很容易抓到那感覺了。有了這觀念以後,會發現很多騎車的技巧跟這都有一定的關係,也可以利用這效應來更靈活的操縱車子。例如重心轉移,試著把重心放左邊,會發現自然左手會受力,左手吃到力,就自然會加到龍頭上,那車子就會向左傾斜,不完全是用體重把車子壓下來的。又或者要閃避一些突然出現的障礙、坑洞之類,利用逆操舵的效應可以很靈活的躲開。
理解這點之後,就知道並沒有所謂逆操舵就是要同傾、外傾而不是斜掛之類的限制。事實上斜掛的動作也是利用到了逆操舵的效應,只是在不自覺中就用了而已。這意味著,完全不知道有逆操舵這回事也照樣可以騎車,也可以騎很好。只是我個人覺得,懂得原理且搭配用身體去學習,是蠻不錯的方式。
另外一個有趣的體會就是,我們常看到教學文章說,在彎中手臂要保持輕鬆。騎多了會發現,其實這東西跟逆操舵有關。如果你在入彎時轉換了重心,例如左轉,重心轉移到左邊,那就如同前述,左手受力以後就會傳到龍頭,車身會自然傾倒。到這裡為止,左手出力都是沒問題的。但在車身已經傾倒到需要的角度以後,如果左手繼續用力,反而會妨礙龍頭自然的在彎中微微向左的轉向,連帶的使轉彎不順。所以手臂的出力,應該是在入彎時,而一旦已經入彎以後,就應該要保持輕鬆了。而這同樣的要用身體去記憶起來才有用。
p.s. 為了避免害到人,要在這強調,輕鬆不是不出力,還是要施力抵住,不然龍頭整個轉下去可是會摔的喔...
逆操舵的東西如果閱讀本地的網路討論,很容易越看越迷糊,我想主要是因為大家會把這東西看成一種騎乘技術,有點類似內傾外傾之類的,好像是有選擇性的看你要不要學、要不要採用。其實逆操舵比較像是一種觀念而不是技術,這觀念就是,在摩托車有一定速度的時候,把龍頭往右轉,車子反而會向左傾斜,這跟我們靜止時龍頭打右邊,加一點油車子就向右轉是不同的。所以不要去想龍頭轉哪邊,只要記得,手出力推哪邊,車子就會向哪邊倒就好了。
也就是說,要讓車子向右倒就推右邊,向左倒就推左邊,這樣就很容易抓到那感覺了。有了這觀念以後,會發現很多騎車的技巧跟這都有一定的關係,也可以利用這效應來更靈活的操縱車子。例如重心轉移,試著把重心放左邊,會發現自然左手會受力,左手吃到力,就自然會加到龍頭上,那車子就會向左傾斜,不完全是用體重把車子壓下來的。又或者要閃避一些突然出現的障礙、坑洞之類,利用逆操舵的效應可以很靈活的躲開。
理解這點之後,就知道並沒有所謂逆操舵就是要同傾、外傾而不是斜掛之類的限制。事實上斜掛的動作也是利用到了逆操舵的效應,只是在不自覺中就用了而已。這意味著,完全不知道有逆操舵這回事也照樣可以騎車,也可以騎很好。只是我個人覺得,懂得原理且搭配用身體去學習,是蠻不錯的方式。
另外一個有趣的體會就是,我們常看到教學文章說,在彎中手臂要保持輕鬆。騎多了會發現,其實這東西跟逆操舵有關。如果你在入彎時轉換了重心,例如左轉,重心轉移到左邊,那就如同前述,左手受力以後就會傳到龍頭,車身會自然傾倒。到這裡為止,左手出力都是沒問題的。但在車身已經傾倒到需要的角度以後,如果左手繼續用力,反而會妨礙龍頭自然的在彎中微微向左的轉向,連帶的使轉彎不順。所以手臂的出力,應該是在入彎時,而一旦已經入彎以後,就應該要保持輕鬆了。而這同樣的要用身體去記憶起來才有用。
p.s. 為了避免害到人,要在這強調,輕鬆不是不出力,還是要施力抵住,不然龍頭整個轉下去可是會摔的喔...
2007年2月14日
放縱必致自毀
權力本身唯一的目的,並非尋求眾人福祉與國家利益之最大化,而僅僅是權力之延續而已。故在民主時代,若授權者告知權力者,必須以國計民生為念,方可獲得政權延續,那麼權力者就將以此為目的而執行,或至少以此為目的而欺騙。
反之,若授權者 - 即為人民 - 告知掌權者不需以天下蒼生為念,只需黨同伐異、創造敵我概念、以意識形態領政,便可延續權力,那麼掌權者自然以此為標的。
在這樣的思維下,讓目前的執政黨(民進黨)退位,就成了許多民眾以及媒體的第一目標。考慮優先權後,國民黨的失德失能,就成了次要,排在民進黨退、國民黨進之後。這樣的邏輯造成長久以來,對於國民黨以及馬英九此一國民黨政治明星的縱放輕饒。
馬英九市長任期後段,以及黨主席任內,許多一直存在的問題日漸明顯,媒體對他的批評遂漸趨嚴厲。無奈太晚太輕,國民黨以及馬英九本人早已養尊處優,渾然不知世事,生活在自己的小圈中,茫然不知屋外有所謂風雨。
於是我們看到放縱導致無知專斷,而無知專斷導致自毀。未待兵臨城下,敗象已成。
以國民黨言,有能者不出頭,排字論輩優先。專注內部宮廷鬥爭,對外卻顧此失彼,散兵游勇毫無謀略。對手執政失能,破綻盡出,空有如此優勢,除了比爛邏輯竟無其他。以馬英九言,無才無能,僅以德(?)著。應認知自身能力不足,並以領導才能與識人之明彌補,充分授權、不恥下問,偏偏他以上俱缺。抱著自認的道德操守,以為如此即可走遍天下再不需其他,看看老殘遊記中的酷吏,正是以道德者自居。又或者,看看現世例子,林義雄的「道德」,又造成了多大的麻煩?
我們終將獲得此一明悟:放縱終必自毀。為了執政者的無德無能,而放縱在野不求表現,終將讓在野習慣眷養而失去野外求生能力。就算面對殘酷選戰,九死一生之餘在眾人關愛力保下終於勝出,也必將不耐風雨而自行崩潰,愛之反甚害之,屆時萬劫不復,政治失衡更加嚴重。
事已如此,現在只有痛下針砭、嚴厲監督。若氣數未盡,國民黨未必沒有再起之日;若否,則民進黨必將理解人民所圖,正是如今意識形態領政,務虛而不務實,那也是台灣氣運如此了。
反之,若授權者 - 即為人民 - 告知掌權者不需以天下蒼生為念,只需黨同伐異、創造敵我概念、以意識形態領政,便可延續權力,那麼掌權者自然以此為標的。
在這樣的思維下,讓目前的執政黨(民進黨)退位,就成了許多民眾以及媒體的第一目標。考慮優先權後,國民黨的失德失能,就成了次要,排在民進黨退、國民黨進之後。這樣的邏輯造成長久以來,對於國民黨以及馬英九此一國民黨政治明星的縱放輕饒。
馬英九市長任期後段,以及黨主席任內,許多一直存在的問題日漸明顯,媒體對他的批評遂漸趨嚴厲。無奈太晚太輕,國民黨以及馬英九本人早已養尊處優,渾然不知世事,生活在自己的小圈中,茫然不知屋外有所謂風雨。
於是我們看到放縱導致無知專斷,而無知專斷導致自毀。未待兵臨城下,敗象已成。
以國民黨言,有能者不出頭,排字論輩優先。專注內部宮廷鬥爭,對外卻顧此失彼,散兵游勇毫無謀略。對手執政失能,破綻盡出,空有如此優勢,除了比爛邏輯竟無其他。以馬英九言,無才無能,僅以德(?)著。應認知自身能力不足,並以領導才能與識人之明彌補,充分授權、不恥下問,偏偏他以上俱缺。抱著自認的道德操守,以為如此即可走遍天下再不需其他,看看老殘遊記中的酷吏,正是以道德者自居。又或者,看看現世例子,林義雄的「道德」,又造成了多大的麻煩?
我們終將獲得此一明悟:放縱終必自毀。為了執政者的無德無能,而放縱在野不求表現,終將讓在野習慣眷養而失去野外求生能力。就算面對殘酷選戰,九死一生之餘在眾人關愛力保下終於勝出,也必將不耐風雨而自行崩潰,愛之反甚害之,屆時萬劫不復,政治失衡更加嚴重。
事已如此,現在只有痛下針砭、嚴厲監督。若氣數未盡,國民黨未必沒有再起之日;若否,則民進黨必將理解人民所圖,正是如今意識形態領政,務虛而不務實,那也是台灣氣運如此了。
2007年2月13日
The Royal Tenenbaums
總有些東西,或許不是那麼出名,也不見得大家都喜愛,但就是會引起很個人化的愛好。某首歌、某道菜、影片、小說等等。The Royal Tenenbaums(天才一族)對我而言,就是這樣的東西。這樣的經驗是很私人的,好像調味正好對了,不多不少,而那體會就這樣印在心頭。從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完它,那樣隱約的鈍痛就一直存在,好像觸動了什麼。
這部電影,是關於失望、幻滅與救贖。那是種折翼的苦痛、是成長後的小時了了、夢想與現實、期待與失落。不知為何,儘管一般咸認這是黑色喜劇,我卻從第一分鐘就沒有發笑。角色們那種沈鬱的悲傷,好像從一開始就正正的擊中了我。是的,這部電影常被認為「怪」,然而慢慢地,每句台詞,每個人物在我看來卻極為自然。我似乎以我自己的方式理解他們的內心。
人性很複雜、微妙。往往你必須看透表象、穿透語言,來得見真實。而這過程往往是那麼困難,不論是對別人,或者是對自己。父親 Royal Tenenbaum 在母親的墓前看見海闊天空後,放下我執,方能自然而然將這家庭重聚一堂,最終手握著和好的兒子含笑而逝。就如同眷養的那隻鷹,流放後牠因悲愁而白頭,但最終仍展翅歸來,重新換毛,度過傷痛。
我想隨著時間流逝,這部電影會獲得更多的好評。喜愛它的人,重複看幾次以後可以得到更多,注意到每個細微對白的意義、佈景、音樂等等是多麼用心安排。然而不管別人如何看待,我仍然從中獲得了極為個人的感動,至今仍是我最愛的電影。誠摯的推薦給所有傾聽自己感性的人。
2007年2月9日
專案小故事
許多想法在心裡待了好一陣子,把他們寫下來後,會整理得比較清楚,並且正好以此檢驗自己。
之前提到過,我參與過高鐵的票務系統開發,此事還有後續。案子結束後一陣子,原案主找上門來,希望能機動支援同系統相關工作。之前我已經向案主表明過,不太願意再接類似性質的案,但基於我對此系統已有一定了解,還有想賺錢,仍答應去瞧瞧。這次主要內容為 UI 的改寫,整個皮要換過一通,而當然,由於 view/ control 切得並不好,換皮絕對不好換。主要的工作已經由一位 M 開頭的工程師在執行,但案主認為人力不足,無法如期完成,我大概了解情況後,這位工程師抵達,我們進去開會。
會議中我表達意見,認為原系統雖然寫得不好,但已經通過各種測試,所以若要修改,建議以原有程式為基礎,盡量用換圖片,改位置等等方法改正。不過 M 很有自己想法,已經用 wicket (那時我第一次聽到) framework 而非原先的 struts 加以重寫 / 重整,對此我表達反對,連 framework 都換,勢必重測、修正,案子時程趕,不宜。案主則表示,希望 M 先提出需要幫忙的部份,看看 John (就是我) 有什麼能做的。 M 提出的是,請我幫忙把要翻譯的字串從網頁中標記抽出,拉到文字檔中即可。這是相當單純的工作。
我沒什麼意見,總之如果案子需要的是這樣,我們就做這樣吧,只是不要期待我花自己的時間下去做就是了。不過既然案主的意思是希望我能幫就盡量幫,基於敬業,就算這麼簡單,我還是希望了解一下目前情況,讀讀程式碼,最好是架個環境,抽完字串後能自行先檢查一次。所料未及的是,此舉卻遭到 M 的反對,他不願釋出程式碼,也不願其他人有更多參與,並表示我只負責抽字串算不上什麼寫程式,不需要知道。
嗯,整件事由我的角度看到的是這樣,檯面下有什麼其他東西我或許不知。例如案主告訴我,如果 M 一定時間搞不定,希望由我全部接手,我相信這件事情他就不知道。相反地,或許不釋出程式碼是案主的意思,或是 M 只是想自我保護,都有可能。不過結果是,我被 M 的傲慢徹底激怒了。
有個專案的執行原則是,盡量把所有資訊公開,並鼓勵成員對於 the whole picture 有一定了解。當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在做的是什麼、以及為何而做,對專案就是正面的。此事無涉保密原則,因為我已擁有全部(包括UI以外)的程式碼備份,對我保密毫無意義。M 那種認定我很強可以一人搞定,你們小雜兵只要幹一些我給的幼稚園雜務就好,其他事情不需知道的想法,對專案絕對是負面的,也不利 teamwork。更別提我們初次見面,他甚至連我的底細都還摸不清,便直接採取了這種態度。
嗯,這是第一個故事。接下來是第二個。
話說我們之後做的一個大案子,搞得很慘,規模完全超乎能力之外,當初講義氣答應的時候,實在太天真。無可避免的上網找幫手,一間公司派了工程師以及專案經理過來。此工程師姑且稱之為 L 吧,開場白就告訴我他在某雜誌開了 Java 專欄,並且表示對各種 opensource 的 framework 「都很熟」,「不熟的看一下就會了」。接下來開始討論,他沒兩句就要教育我一下,例如說他會用 Maven,可以拿來幹麼很好用之類的,我只好打斷說,這我已經知道。再過一會他又說起 xxx 如何如何,結果我又只好再度說,這我也知道。
大致談完後,決定過幾天我會收到 demo。果然,我在指定日期準時收到,demo 內容相當完整,還有 screencast 以及文字說明,清晰易懂。
我對 L 的印象,比對 M 好很多,在專業方面他的確有足夠能力執行工作,雖說他的專欄都是介紹性質,難稱 hacker,但我們可視為自我宣傳,無可厚非。
最後是故事三。
我們曾與大陸方面的一些工程師合作。對方的聯絡人我們稱 A,他一開頭並沒對自己介紹很多,只說會做 Java,先問我專案內容、採取的技術等等。我大概簡報了一下用的技術還有系統性質,對於某些不熟悉的技術,他問了些大概,表示他會一些相關的東西,應該可以試著了解看看,並拿了程式碼回去參考。過幾天他開始問我一些關於他原本不熟悉技術的內部問題,很明顯是 survey 過以後才會有的疑惑,我盡我所能告知,並且提供他一些網路文件位置以及 example code 下載。由於大陸方面網路常會被擋,看得出他花了功夫收集資料,收集不到的才來找我要。
接下來開始執行。初期他被不熟悉的東西狠狠擋了一陣子,進度 delay,他一再表達歉意,並且說之後一定趕上。之後他們速度明顯一直增加,隨著熟悉度增進,改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問的系統問題有時很深,是自己仔細想過後才問得出來的。
在過程中我們慢慢混熟,他慢慢了解一些我的技術背景,開始問我一些他不熟悉的領域。看得出來他對 Java 的功力其實頗厚,不過他都不講,似乎把自己會的東西看成理所當然,看了他們寫出來的程式碼才感覺到實力。他問的問題,都是集中在我會而他不會的東西,例如 Embedded system/ Linux 等等,甚至一些商業、公司上的事情。最後他在指定的時間達成了專案目標。
第三個故事說完了。現在進入尾聲。
前些天看到某活動網站,赫然發覺 M 也自行申請為講者,講題看來是「介紹」Maven 還有 Wicket,自我介紹說「興趣為 OOA/OOD/OOP、軟體工程以及專案管理領域」,見此心中不無感慨。或許我想表達什麼,或許沒有,就讓他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吧。
之前提到過,我參與過高鐵的票務系統開發,此事還有後續。案子結束後一陣子,原案主找上門來,希望能機動支援同系統相關工作。之前我已經向案主表明過,不太願意再接類似性質的案,但基於我對此系統已有一定了解,還有想賺錢,仍答應去瞧瞧。這次主要內容為 UI 的改寫,整個皮要換過一通,而當然,由於 view/ control 切得並不好,換皮絕對不好換。主要的工作已經由一位 M 開頭的工程師在執行,但案主認為人力不足,無法如期完成,我大概了解情況後,這位工程師抵達,我們進去開會。
會議中我表達意見,認為原系統雖然寫得不好,但已經通過各種測試,所以若要修改,建議以原有程式為基礎,盡量用換圖片,改位置等等方法改正。不過 M 很有自己想法,已經用 wicket (那時我第一次聽到) framework 而非原先的 struts 加以重寫 / 重整,對此我表達反對,連 framework 都換,勢必重測、修正,案子時程趕,不宜。案主則表示,希望 M 先提出需要幫忙的部份,看看 John (就是我) 有什麼能做的。 M 提出的是,請我幫忙把要翻譯的字串從網頁中標記抽出,拉到文字檔中即可。這是相當單純的工作。
我沒什麼意見,總之如果案子需要的是這樣,我們就做這樣吧,只是不要期待我花自己的時間下去做就是了。不過既然案主的意思是希望我能幫就盡量幫,基於敬業,就算這麼簡單,我還是希望了解一下目前情況,讀讀程式碼,最好是架個環境,抽完字串後能自行先檢查一次。所料未及的是,此舉卻遭到 M 的反對,他不願釋出程式碼,也不願其他人有更多參與,並表示我只負責抽字串算不上什麼寫程式,不需要知道。
嗯,整件事由我的角度看到的是這樣,檯面下有什麼其他東西我或許不知。例如案主告訴我,如果 M 一定時間搞不定,希望由我全部接手,我相信這件事情他就不知道。相反地,或許不釋出程式碼是案主的意思,或是 M 只是想自我保護,都有可能。不過結果是,我被 M 的傲慢徹底激怒了。
有個專案的執行原則是,盡量把所有資訊公開,並鼓勵成員對於 the whole picture 有一定了解。當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在做的是什麼、以及為何而做,對專案就是正面的。此事無涉保密原則,因為我已擁有全部(包括UI以外)的程式碼備份,對我保密毫無意義。M 那種認定我很強可以一人搞定,你們小雜兵只要幹一些我給的幼稚園雜務就好,其他事情不需知道的想法,對專案絕對是負面的,也不利 teamwork。更別提我們初次見面,他甚至連我的底細都還摸不清,便直接採取了這種態度。
嗯,這是第一個故事。接下來是第二個。
話說我們之後做的一個大案子,搞得很慘,規模完全超乎能力之外,當初講義氣答應的時候,實在太天真。無可避免的上網找幫手,一間公司派了工程師以及專案經理過來。此工程師姑且稱之為 L 吧,開場白就告訴我他在某雜誌開了 Java 專欄,並且表示對各種 opensource 的 framework 「都很熟」,「不熟的看一下就會了」。接下來開始討論,他沒兩句就要教育我一下,例如說他會用 Maven,可以拿來幹麼很好用之類的,我只好打斷說,這我已經知道。再過一會他又說起 xxx 如何如何,結果我又只好再度說,這我也知道。
大致談完後,決定過幾天我會收到 demo。果然,我在指定日期準時收到,demo 內容相當完整,還有 screencast 以及文字說明,清晰易懂。
我對 L 的印象,比對 M 好很多,在專業方面他的確有足夠能力執行工作,雖說他的專欄都是介紹性質,難稱 hacker,但我們可視為自我宣傳,無可厚非。
最後是故事三。
我們曾與大陸方面的一些工程師合作。對方的聯絡人我們稱 A,他一開頭並沒對自己介紹很多,只說會做 Java,先問我專案內容、採取的技術等等。我大概簡報了一下用的技術還有系統性質,對於某些不熟悉的技術,他問了些大概,表示他會一些相關的東西,應該可以試著了解看看,並拿了程式碼回去參考。過幾天他開始問我一些關於他原本不熟悉技術的內部問題,很明顯是 survey 過以後才會有的疑惑,我盡我所能告知,並且提供他一些網路文件位置以及 example code 下載。由於大陸方面網路常會被擋,看得出他花了功夫收集資料,收集不到的才來找我要。
接下來開始執行。初期他被不熟悉的東西狠狠擋了一陣子,進度 delay,他一再表達歉意,並且說之後一定趕上。之後他們速度明顯一直增加,隨著熟悉度增進,改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問的系統問題有時很深,是自己仔細想過後才問得出來的。
在過程中我們慢慢混熟,他慢慢了解一些我的技術背景,開始問我一些他不熟悉的領域。看得出來他對 Java 的功力其實頗厚,不過他都不講,似乎把自己會的東西看成理所當然,看了他們寫出來的程式碼才感覺到實力。他問的問題,都是集中在我會而他不會的東西,例如 Embedded system/ Linux 等等,甚至一些商業、公司上的事情。最後他在指定的時間達成了專案目標。
第三個故事說完了。現在進入尾聲。
前些天看到某活動網站,赫然發覺 M 也自行申請為講者,講題看來是「介紹」Maven 還有 Wicket,自我介紹說「興趣為 OOA/OOD/OOP、軟體工程以及專案管理領域」,見此心中不無感慨。或許我想表達什麼,或許沒有,就讓他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吧。
2007年2月8日
CUE sheet + FLAC under Linux?
I'm writing this in English in the hope that this could be indexed by search engine since I believe this is a common problem under Linux.
I use Exact Audio Copy to archive my CD collection. For the sake to i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backups, I do not separate tracks, instead I always rip each of my CD to a single big lossless audio file. I would also create a cue sheet for each CD so I could easily play songs from different albums in foobar2000 on Windows.
However, things are different under Linux. I could play FLAC files on Linux (which is why I choose it in the first place), but no audio player on Linux has a decent support for CUE sheets so far. At least, not that I was aware of.
There is a relatively new package called CDemu, which acts like DAEMON tool on Windows. However, it's not going to work since no way a virtual CD/DVD emulator could understand the FLAC format. It got to be a built-in of the audio player to make it work. I might give XMMS mp3cue plug-in a second try later, however since XMMS2 is coming into the mainstream this doesn't seems very attractive anymore. I might try to write a CUE sheet plug-in for, say Rhythmbox or Totem, if I really can't find anything on the Internet.
The main reason why I still can't get rid of the Windows is the support of multimedia and gaming. Part of them is the same problem since the video/3D and audio support was really not that good. Now things are getting better because we have ALSA, DRI, Mesa, SDL and lots of other stuffs that I know nothing about. Let's just hope that they got standardized/ stabilized soon enough.
I use Exact Audio Copy to archive my CD collection. For the sake to i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backups, I do not separate tracks, instead I always rip each of my CD to a single big lossless audio file. I would also create a cue sheet for each CD so I could easily play songs from different albums in foobar2000 on Windows.
However, things are different under Linux. I could play FLAC files on Linux (which is why I choose it in the first place), but no audio player on Linux has a decent support for CUE sheets so far. At least, not that I was aware of.
There is a relatively new package called CDemu, which acts like DAEMON tool on Windows. However, it's not going to work since no way a virtual CD/DVD emulator could understand the FLAC format. It got to be a built-in of the audio player to make it work. I might give XMMS mp3cue plug-in a second try later, however since XMMS2 is coming into the mainstream this doesn't seems very attractive anymore. I might try to write a CUE sheet plug-in for, say Rhythmbox or Totem, if I really can't find anything on the Internet.
The main reason why I still can't get rid of the Windows is the support of multimedia and gaming. Part of them is the same problem since the video/3D and audio support was really not that good. Now things are getting better because we have ALSA, DRI, Mesa, SDL and lots of other stuffs that I know nothing about. Let's just hope that they got standardized/ stabilized soon enough.
2007年2月7日
網路無益於知識的累積。
這話應該很多人都聽過。如果這不是另一個泰戈爾「世上最近的距離」那以訛傳訛的大烏龍,那大概就是張忠謀說的。這句話,是讀 Chen 寫的「網路巨變元年。」後聯想到的。
一直以來,從網路的各處,或多或少可以收集到類似的資訊。例如 Sean Kelly 提到,他原先習慣看 slashdot.org,後來改看 digg 以後,非常失望。其中的關鍵是,slashdot 有 editor 將資訊編輯後呈現,而 digg 卻比較像個看熱鬧的地方。類似例子如 wikipedia 管理結果達到百科全書水準,yahoo 知識家全由社群營造,卻只能停留在生活小常識。
再早些看過新聞,說目前看病的人經常用自己的症狀 google 找出可能病症,而正確率還不低。這報導引發一些討論,例如有醫生承認自己也會用 google 幫忙診斷。然而,有人指出:不論 google 可以提供多大的參考,我們仍然會找醫生看病,而不是查到答案之後自己找藥吃。這呈現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網路可以讓資訊流通,所以若是純粹以資訊不對等來號稱專家的,將被淘汰。真正的專家是專門訓練加上經驗累積而成,而這無法在網路上用短暫搜尋來取得。
有句話說 "The Masses are Asses",多數決或許在政治上可行,然而在知識上卻時常錯誤。追根究底,還是要回到網路的本質:它是一個強力新媒介,可以把各種資訊流通的阻力大大減低,如此而已。一切網路上各類事物,都要回到這原點上來考慮。這也意味著大部分舊思維仍然適用,例如道聽途說並不會讓人聰明,汲取知識才會。大家電視愛看豐乳肥臀,上了網路仍然愛看。電視靠收視率轉化為廣告賺錢,流量大的網站也是靠廣告賺錢。很多人用就表示知名度,知名度就有影響力,有影響力就有錢。我的主張是網路服務根本不用考慮獲利模式,先搞出個很多人用的服務就是了,錢自己會來的。一切跟以往並沒有不同,只是載體轉換了而已。
用這角度來看 Web 2.0,它或許比較適合娛樂方面的應用?或者我該修正為,「嚴肅」以外的應用?例如無名靠免費校園網路跟胸部星人成功,youtube 上頭絕大多數都是娛樂事業,facebook or myspace 似乎都有類似的特性。那麼下次我們想到一個純粹由社群運作的 "2.0" 服務時,該問的第一個問題就不是它有沒有用,而是它好不好玩了。
一直以來,從網路的各處,或多或少可以收集到類似的資訊。例如 Sean Kelly 提到,他原先習慣看 slashdot.org,後來改看 digg 以後,非常失望。其中的關鍵是,slashdot 有 editor 將資訊編輯後呈現,而 digg 卻比較像個看熱鬧的地方。類似例子如 wikipedia 管理結果達到百科全書水準,yahoo 知識家全由社群營造,卻只能停留在生活小常識。
再早些看過新聞,說目前看病的人經常用自己的症狀 google 找出可能病症,而正確率還不低。這報導引發一些討論,例如有醫生承認自己也會用 google 幫忙診斷。然而,有人指出:不論 google 可以提供多大的參考,我們仍然會找醫生看病,而不是查到答案之後自己找藥吃。這呈現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網路可以讓資訊流通,所以若是純粹以資訊不對等來號稱專家的,將被淘汰。真正的專家是專門訓練加上經驗累積而成,而這無法在網路上用短暫搜尋來取得。
有句話說 "The Masses are Asses",多數決或許在政治上可行,然而在知識上卻時常錯誤。追根究底,還是要回到網路的本質:它是一個強力新媒介,可以把各種資訊流通的阻力大大減低,如此而已。一切網路上各類事物,都要回到這原點上來考慮。這也意味著大部分舊思維仍然適用,例如道聽途說並不會讓人聰明,汲取知識才會。大家電視愛看豐乳肥臀,上了網路仍然愛看。電視靠收視率轉化為廣告賺錢,流量大的網站也是靠廣告賺錢。很多人用就表示知名度,知名度就有影響力,有影響力就有錢。我的主張是網路服務根本不用考慮獲利模式,先搞出個很多人用的服務就是了,錢自己會來的。一切跟以往並沒有不同,只是載體轉換了而已。
用這角度來看 Web 2.0,它或許比較適合娛樂方面的應用?或者我該修正為,「嚴肅」以外的應用?例如無名靠免費校園網路跟胸部星人成功,youtube 上頭絕大多數都是娛樂事業,facebook or myspace 似乎都有類似的特性。那麼下次我們想到一個純粹由社群運作的 "2.0" 服務時,該問的第一個問題就不是它有沒有用,而是它好不好玩了。
Mr./Ms. Days
嗯,幾位好同學開了個新 blog,雖然號稱身份保密,但是不是我在說,真的很好認哪 XD...
這些星期幾先生小姐們,實力比起某數字先生可說是強多了,恰是拋磚引玉。
http://mmdays.wordpress.com/
這些星期幾先生小姐們,實力比起某數字先生可說是強多了,恰是拋磚引玉。
http://mmdays.wordpress.com/
2007年2月5日
同樣的事情又發生啦... Apple TV
已經很多次了,自己想過覺得會紅的點子,最後都會被別人做出來然後賺大錢,然後我都只是想而已,也沒辦法(或說沒決心?)真的去做。很久以前剛知道 blog 這玩意時,我說 blog 應該加上 album,好啦,現在這根本是基本建設了。後來我一直碎碎念說我要 手機 + PDA + music player,然後現有的產品都太差,好啦,現在 iPhone 出來啦。再早些我說 home theater PC 鐵定是趨勢,結果現在每家廠商都在做,但我當時的想法是這仍然不容易普及,因為就算硬體顧好了,軟體方面還是要搭配,而且資源要一直分享會很麻煩,例如說你用書房電腦弄來的電影,要用客廳的電腦播放,或者是想用客廳的電腦放 youtube 但是網址在書房電腦之類的。這些東西如果都要使用者自己搞,就會失去電腦作為家電的精神,太複雜了。
結果剛才看到 Apple TV... 整個就是超幹,他們用的方法很有意思(商業上也挺狠的),就是讓這個小裝置自動用無線網路跟你 iTune 上的東西同步。同步是即時、背景發生的,也就是說你只要一改變 iTune 的音樂啦、電影什麼的,Apple TV 就會自動同步,所以可以直接在客廳就開始放音樂、看電影、看照片之類的。之前我覺得很討厭的兩部電腦的問題也得到解決,因為這東西根本不算電腦,很標準的家電,而且價錢才 300 美金,比電腦便宜很多。
使用方式是直接在 iTune 上控制,可以選擇要放進去的電影,也可以讓他自動同步新片或是網路直接播放等等。因為互動的對象是 iTune,而 iTune 又有 Win and Mac 版本,所以並沒有限制要有 Mac 電腦才能用,這也是他們聰明的地方。之前 Mac mini 打的也是這算盤,以廉宜的價位讓已經擁有一台主要 PC 的人,試用一下 Mac 的感覺。之前同事買過一台,在公司大概用過,那使用者介面的確蠻有魅力,而且軟硬體整合的很好,這點是他們對 Windows 的一個優勢(同時也是劣勢 - 你必須買 Mac 才能用到 OS X)。
我不確定這是否已經完全解決了 home PC 的需求,但這保證是很夠力的一步,價錢上很便宜,而且是當成一個 device 來用,電腦的東西還是歸電腦,主控是 iTune,不會搞亂掉。比較可惜的是這跟我的理想仍然有一點差距,我比較喜歡的東西是超高速的無線網路,讓顯示幕跟電腦中間可以無線連結。這樣的話,連這裝置都省了,螢幕可以是螢幕也可以是電視,小的放桌上的就是螢幕,大的放客廳就是電視。反正以後人人用電腦,所有媒體就都連結在一起,不用分電視、音響、電腦,也不用綁死在 iTune 上頭,可以用大螢幕打電動、看 youtube。更好的是可以切來切去,例如今天要看的電影在 John 的電腦上就切過去 John 那邊,要看的照片在 Nerissa 的 notebook 上就切去 notebook,這樣多方便哪。好啦,這代表又一波大商機嗎?最有可能的風險是,可能螢幕的流量永遠都跑在無線技術的前頭。
另一個應該比較沒市場但我想做的東西是,根基在電腦科技上的 audio player. 當然啦,現在已經有很多東西出來了,但是真正達到 hi-end 標準的,目前都還是天價,印象中要快兩萬美金,而且有點華而不實。打算要有的東西大概就是功能與一般電腦相同,但必須完全靜音,然後要有軟體專門負責自動抓音軌、管理音樂之類的,另外還要有些程式來測試播放場合的聲音特性,然後把輸出加以特殊處理來配合。當然電源也要特別處理,對各部份零件分開供電等等之類。然後下一步當然就是 hi-end 的 HTPC,要處理的範圍就會增加影像部份,這挑戰應該會更大些。
這樣的系統其實很難,首先要懂軟硬體整合,另外對音響相關的如聲學、電子學等等都要知道,最後還要有很好的 usability。等於是說除了要有 Apple 的技能集以外,還要有發燒音響的相關知識才行。重點是一般系統對聲音都只注重硬體方面的功夫,軟體只是負責播放管理,但事實上我相信軟體也可以用來改進聲音,例如 foobar2000 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的概念我相信是可以更進一步的。
結果剛才看到 Apple TV... 整個就是超幹,他們用的方法很有意思(商業上也挺狠的),就是讓這個小裝置自動用無線網路跟你 iTune 上的東西同步。同步是即時、背景發生的,也就是說你只要一改變 iTune 的音樂啦、電影什麼的,Apple TV 就會自動同步,所以可以直接在客廳就開始放音樂、看電影、看照片之類的。之前我覺得很討厭的兩部電腦的問題也得到解決,因為這東西根本不算電腦,很標準的家電,而且價錢才 300 美金,比電腦便宜很多。
使用方式是直接在 iTune 上控制,可以選擇要放進去的電影,也可以讓他自動同步新片或是網路直接播放等等。因為互動的對象是 iTune,而 iTune 又有 Win and Mac 版本,所以並沒有限制要有 Mac 電腦才能用,這也是他們聰明的地方。之前 Mac mini 打的也是這算盤,以廉宜的價位讓已經擁有一台主要 PC 的人,試用一下 Mac 的感覺。之前同事買過一台,在公司大概用過,那使用者介面的確蠻有魅力,而且軟硬體整合的很好,這點是他們對 Windows 的一個優勢(同時也是劣勢 - 你必須買 Mac 才能用到 OS X)。
我不確定這是否已經完全解決了 home PC 的需求,但這保證是很夠力的一步,價錢上很便宜,而且是當成一個 device 來用,電腦的東西還是歸電腦,主控是 iTune,不會搞亂掉。比較可惜的是這跟我的理想仍然有一點差距,我比較喜歡的東西是超高速的無線網路,讓顯示幕跟電腦中間可以無線連結。這樣的話,連這裝置都省了,螢幕可以是螢幕也可以是電視,小的放桌上的就是螢幕,大的放客廳就是電視。反正以後人人用電腦,所有媒體就都連結在一起,不用分電視、音響、電腦,也不用綁死在 iTune 上頭,可以用大螢幕打電動、看 youtube。更好的是可以切來切去,例如今天要看的電影在 John 的電腦上就切過去 John 那邊,要看的照片在 Nerissa 的 notebook 上就切去 notebook,這樣多方便哪。好啦,這代表又一波大商機嗎?最有可能的風險是,可能螢幕的流量永遠都跑在無線技術的前頭。
另一個應該比較沒市場但我想做的東西是,根基在電腦科技上的 audio player. 當然啦,現在已經有很多東西出來了,但是真正達到 hi-end 標準的,目前都還是天價,印象中要快兩萬美金,而且有點華而不實。打算要有的東西大概就是功能與一般電腦相同,但必須完全靜音,然後要有軟體專門負責自動抓音軌、管理音樂之類的,另外還要有些程式來測試播放場合的聲音特性,然後把輸出加以特殊處理來配合。當然電源也要特別處理,對各部份零件分開供電等等之類。然後下一步當然就是 hi-end 的 HTPC,要處理的範圍就會增加影像部份,這挑戰應該會更大些。
這樣的系統其實很難,首先要懂軟硬體整合,另外對音響相關的如聲學、電子學等等都要知道,最後還要有很好的 usability。等於是說除了要有 Apple 的技能集以外,還要有發燒音響的相關知識才行。重點是一般系統對聲音都只注重硬體方面的功夫,軟體只是負責播放管理,但事實上我相信軟體也可以用來改進聲音,例如 foobar2000 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的概念我相信是可以更進一步的。
2007年2月1日
Linux hackers offer to create device drivers for free
在 Linux-Watch 這篇報導提到,Linux kernel 社群提出願意免費幫硬體廠商撰寫驅動程式,而且所有後續的維護以及各種 CPU 架構、不同 distribution 的支援等等,都由社群負責。我大概把幾個重點翻譯一下:
Linux 核心社群願提供所有公司免費的 Linux 驅動程式開發。再也不需要看一大堆不同的範例程式或是在 kernel source code 裡頭翻翻找找,想知道哪個是最接近你需要的了。
許多廠商不願提供 API and/or ABI 的原因,常常不是因為他們放了甚麼秘方不能公開,而只是因為不希望市面上有他們並未參與開發的 driver 流通,而又沒有多餘預算自行研發。而這個提案可以讓他們加入其中,而又不花一毛錢就多支援一個 OS。
廠商所需要提供的只是技術文件,或者是一名偶爾願意接電話回答問題的工程師。最好能夠提供一些樣本以方便測試。所有開發出來的程式碼會進入正式的 Linux 核心中,如同其他 Linux driver 一般支援各種 CPU 架構,自動進入如各主要的 Linux 版本,包括那些企業版的,並由社群負責持續維護。
我認為這樣的提案看來很吸引人,畢竟廠商不花甚麼錢就可以多支援一個越來越多人使用的作業系統,多一個總比少一個好啊。而 Linux 目前最大的瓶頸就是在驅動程式的缺乏,這看來是個雙贏的策略喔。原作者的文章在這裡。
Linux 核心社群願提供所有公司免費的 Linux 驅動程式開發。再也不需要看一大堆不同的範例程式或是在 kernel source code 裡頭翻翻找找,想知道哪個是最接近你需要的了。
許多廠商不願提供 API and/or ABI 的原因,常常不是因為他們放了甚麼秘方不能公開,而只是因為不希望市面上有他們並未參與開發的 driver 流通,而又沒有多餘預算自行研發。而這個提案可以讓他們加入其中,而又不花一毛錢就多支援一個 OS。
廠商所需要提供的只是技術文件,或者是一名偶爾願意接電話回答問題的工程師。最好能夠提供一些樣本以方便測試。所有開發出來的程式碼會進入正式的 Linux 核心中,如同其他 Linux driver 一般支援各種 CPU 架構,自動進入如各主要的 Linux 版本,包括那些企業版的,並由社群負責持續維護。
我認為這樣的提案看來很吸引人,畢竟廠商不花甚麼錢就可以多支援一個越來越多人使用的作業系統,多一個總比少一個好啊。而 Linux 目前最大的瓶頸就是在驅動程式的缺乏,這看來是個雙贏的策略喔。原作者的文章在這裡。
哈,被捷足先登啦!
朋友 TJS 之前弄了個無名小站美女地圖,簡而言之就是認為美女的朋友多半也是美女,所以分析這些人的交友關係,畫成 directed graph 呈現。現在好啦,更進一步的東西也有人搞出來了,TJS 你來不及了啦∼ 哈哈∼∼
http://www.diggirl.net/
聽說上線沒幾天就爆量了,大家塞爆他吧。接下來就是做 digboy 了嗎? XD
http://www.diggirl.net/
聽說上線沒幾天就爆量了,大家塞爆他吧。接下來就是做 digboy 了嗎? XD
訂閱:
文章
(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