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Conan O'Brien's Goodbye Speech

之前臉書上有個蠻受歡迎的活動 I'm with Coco,是聲援喜劇明星 Conan O'Brien 的,還因此讓設計以下這個圖案的藝術家爆紅。
整件事的起因,是來自於 2010 年 Tonight Show 的衝突。Conan 本來上一個節目是 Late Night with Conan O'Brien,從 1993 到 2009 整整做了 16 年,頗受歡迎。他在 2009 得到好機會,去接手從 1954 年就開始製播,擁有悠久歷史的 NBC Tonight Show,取代掉原先的主持人 Jay Leno。而 Jay Leno 則是得到 10pm~11pm 的新節目 The Jay Leno Show。在 Tonight Show 悠久的歷史中,所有的播出時段都是分佈在十一點半左右,到十二點半或是一點不等,而 Conan 的時間是 11:35pm~12:35am。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兩個新節目的收視率雙雙不佳,而 NBC 的高層便做出決定,希望把 Jay Leno 的節目移到 11:35pm,縮短時間為半小時,而把 Tonight Show with Conan O'Brien 移到 12:05am。

這個決定有些粗糙,據聞事先也並未通知 Conan。他得知消息,思考後發出聲明,認為在凌晨開始的 Tonight Show 已不能稱為 Tonight Show,他不願此一傳統在他手上改變,若 NBC 堅持,他將離開工作超過20年的 NBC 以示抗議。在為期約兩週的談判期間,Conan 的支持者在網路上發起運動,更在實體世界遊行聲援。但最終 Conan 並未達成心願,NBC 花錢了事,付給他以及他的班底四千五百萬美金讓他離開。這讓他的支持者非常失望,對 NBC 也有諸多批評。姑且不論誰是誰非,在一月二十二日,他的最後一集 Tonight Show 中,Conan 對他的觀眾們講了真情流露,極其動人的一段話。



其中最後一段是這樣的:
All I ask of you is one thing... I ask this particularly of the young people who watch. Please don't be cynical. I hate cynicism. For the record, it's my least favorite quality and it doesn't lead anywhere. Nobody in life gets exactly what they thought they were going to get. But if you work really hard and you're kind, amazing things will happen. I'm telling you, amazing things will happen.

我只請求諸位一件事,尤其是對年輕的觀眾們。請不要憤世嫉俗。我痛恨犬儒主義。在此聲明,它是我最不喜歡的人格特質,而且它從來都不能帶來任何好處。在人生中,沒有一個人能恰恰得到自認應得的一切。但只要你非常努力去爭取,而且保持親切,美好的事情就會發生。我告訴你,美好的事情會發生的。
沒有一個人能得到自認應得的一切。但這不能成為四處批評,憤世嫉俗的理由。努力工作,和善待人,好事就會發生的。

2010年9月29日

好久沒發音響文

話說我原先的系統完全是老掉牙,從電腦用 USB 接 M-Audio Transit,數位訊號先進 Theta Digital TLC 去 jitter,再進 ESTi DAC-01 數位禪,出來到單端 6550 14W/8Ω 管機配上 Wharfedale 的書架喇叭,數位部份的器材都是用 online UPS 供電。小時候弄這套系統時考量預算,主要打算拿來聽聽 Jazz,七八年下來也還稱職;偶然播個搖滾或是電音當然是噴血,速度慢到想哭,軟得要命,但反正很少在家聽這些,也勉強相安無事。直到最近開始想聽些古典音樂,一開聲我就覺得到了忍耐的極限…(泣)

主要問題是我的管機實在太溫吞,輸出 14W,然後書架喇叭的效率只有低得可憐的 87db,建議功率 50W/8Ω,這種搭配看就知道會很慘啊。小聲時沒層次,一大聲上不去,聽起來簡直跟床頭音響差不多。於是又進入搜尋器材的無間地獄…結果發現,音響這領域進步也太慢了,現在大家都在講「數位流」播放器,還跑出一堆 hi-end 產品,這個我 2006 年就在弄了,還被人家笑說電腦跟硬碟怎麼可能好聲,結果現在大家還不是都把音樂放在硬碟裡。說黑膠或許有差,講到 CD,弄個無失真壓縮,放硬碟明明就好聽又方便。(好,抱怨完畢)

總之最關鍵三個東西要動:DAC、擴大機、喇叭。DAC 部份,自從看了 Lavry 的論文還有技術簡介以後就一直對他們 jitter 處理方式很認同。數位訊號從電腦出來,鐵定 clock 是飄來飄去,不處理的話復原回來整個波型都長不一樣。他們家拿個超精準的 clock 1ns 為單位微調去追,這種解法就算訊源那邊很慘,也聽不大出來。我對那台數位禪的聲音不爽很久了,Lavry DA11 直接有 USB 跟音量控制,換上的話,jitter 處理、電腦輸出、聲音改善還有 preamp 都省了,四台變一台,還不錯。反正我除了電腦也不會有其他訊源,前頭電源供應放個 online UPS,應該是不錯。

接下來擴大機跟喇叭可就頭大了。現在要存錢,不能亂撒,得考慮現有的設備,一步步換掉。目前還沒決定要走 PMC + Bryston 或是管機 + 高效率喇叭(也許全音域/Zu?)的路子。現階段先把擴大機換上家裡淘汰下來的電晶體機型 Rega Elex,功率 60W,推的輕鬆,解析好很多,但原本 DAC 聲音走向就冷硬,現在更是缺乏感情了。

2010年7月27日

Programming is The New Art

The CEO of my former company, Sean Moss-Pultz, once stated that he believes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new generation of artists must know how to program. I heard the same thing again from a friend of mine, who is (supposed to be ;-) an artist as well. If you give it some thought, it actually makes a lot of sense.

This starts with the fact that the tools we used to create artwork are becoming digitized. Many will resist but the resistance will be futile, just like writing with pen and paper or sending a greeting card. Yes, it's still there and people still do that, but it's drifting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from the mainstream.

So, what does this mean? Digitized tools generate digitized works, and digitized works could be easily modified by software. So, if an artist's technique could be achieved by software means, then boom, everyone could do the same. For example, combining two images on the same photo used to be an art, and shooting firework pictures used to be difficult.

In the end, it all comes down to creativity. Artists can use the same tools and materials to create something different, and that cannot be taught by software. In other words, they use the existing stuffs in a 'creative' way. In a not so ancient time, people do tricks on films, modify lens, etc. to be creative, and nowadays people use software tools. However, it's rather constrained by the toolbox of the software, and people may have a hard time to use/misuse these to mirror the idea in their mind,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what these are designed to do.

Now what's the most direct and flexiable way to manipulate digits? What's the most powerful tool? "Programming" comes to mind. We have seen a lot like this before: Processing, Pure Data, etc. ,and we see more and more like this, for example, a programmable camera.

What does this mean? I don't know. People say you use right brain to do art, left brain to do math. Programming is considered to be more like a left brain thing, and now you have to use it to create art? I guess this means we need a more intuitive, less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tool, and it doesn't have to be a 'language'. It could be something like App Inventor, in which you can create program by putting together building blocks, just like LEGO.

By the way, I know the title does not really match the content, but I still like it. ;-)

2010年4月29日

人生之適,亦如是矣

一位長輩的來信。
唐朝,沈既濟,枕中記 (黃梁夢)

‧‧‧封燕國公,恩旨殊異‧‧‧其姻媾皆天下望族。有孫十餘人。兩竄荒徼,再登臺鉉,出入中外,徊翔臺閣,五十餘年,崇盛赫奕‧‧‧是夕,薨。盧生欠身而悟,‧‧‧主人蒸黍未熟,觸類如故。生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也?」翁謂生曰:「人生之適,亦如是矣。」生憮然良久,謝曰:「夫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生死之情,盡知之矣。‧‧‧

2010年3月30日

又要搬家了...



2006年離開T社當起 freelancer,寄居安東街老公寓作為工作室。房子老舊,天花板剝落露出鋼筋,冬冷夏熱。然而社區佔地寬廣,在台北市核心地區拉開一片庭院,家家花木扶疏,鄰居多為退休長者,頗有消閒意味。工作累了,徒步到忠孝復興吃個鼎泰豐,處在捷運交界處,到哪都近,習慣了也著實不錯。

前後約莫一年,由於某些原因,導致產權所有者鐵路局要收回房子,被迫限期離開。一個人自在慣了,不想搬回家,急著四處找房子,最後在現址基隆路安頓下來。因緣際會,加了幾千租金,又搬到同棟兩倍大的單位。至此,各方面不論大小、裝潢、交通、周遭環境等等都有水準,才真有些安頓下來的感覺。栖栖皇皇限期搬家的經驗,實在不想再有。



未料現居大樓有產權糾紛,蓋因當時買家付完頭期一百萬左右,建商即告倒閉,交屋手續並未完成,協議以頭期款為租金,租期約十年多。現大樓已法拍完畢,得標公司限令住戶在六月底前必須完全般離。房東以一百萬取得如此地段十年居住權利,轉租賺飽走人,而租戶如我,又再次面臨限期離開的窘境。

該是置產的時候,真不想再搬了。可惜能力不夠,奈何!

2010年3月22日

Up in the Air

"Tonight most people will be welcomed home by jumping dogs and squealing kids. Their spouses will ask about their day and tonight they will sleep. The stars will wheel forth from their daytime hiding places; and one of those lights, slightly brighter than the rest, will be my wing tip passing over."


憑窗眺望,地面繁星點點。每圈星子,是一個家庭的淚與笑。而他帶著孤寂,從高空飛掠,不知何處落腳。

Life is better with company.

2010年3月1日

觀影流水帳

Bicycle Thieves (1948), 單車失竊記: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短短90分鐘、黑白片,從一部單車的得失走出人生百態,經典就是經典,極度推薦。

Casablanca (1942), 北非諜影:影史愛情經典,我同意名曲As Time Goes By非常動人,影片好看,但沒有驚豔之感。那時代的表演常有種劇場情調。

The Player (1992), 超級大玩家:cold, hard reality,寫實、尖銳,重看數次還是喜歡,誰說善惡終有報?

District 9 (2009), 第九禁區。南非導演拍攝,表面上科幻,骨子裡全都在講種族歧視。先有這心理準備再去看,還不錯。

Vertigo (1958), 迷魂記:個人覺得是Hitchcock最佳作品,並不驚悚恐怖,但撲朔迷離,掌握極佳。

The Sting (1973), 刺激:套中有套的騙子劇情,多年後仍充滿娛樂性,還有年輕的Robert Redford。值得一看。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其實跟唐人街關係不大的偵探片,Jack Nicholson表演精準,劇情峰迴路轉,Noah那句"You see, Mr. Gitts, most people never have to face the fact that at the right time and the right place, they're capable of ANYTHING."很棒。Roman Polanski產量不大,但多半我都喜歡。

Gran Torino (2008), 經典老爺車:嗯,Clint Eastwood導片多半有水準,這部是不錯,但沒有到極佳。寧可看看Million Dollar Baby或是Unforgiven都更好。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飛越杜鵑窩:劇情本身已夠精彩,演技動人、寓意深遠,描述權力、友誼、自由,極度推薦。

City Lights (1931), 城市之光:笑中帶淚,卓別林極為精湛,喜感與哀愁收放自如,流浪漢與賣花盲女動人的小人物奮鬥。非常棒。

Factory Girl (2006), 縱情女郎:一直認為Sienna Miller其實是會演戲的,雖不到極好但也絕不是花瓶。背景故事非常動人,劇情真實性頗有爭議,所以當成探索Edie Sedgwick故事的引子即可,無須盡信。影片本身尚稱中規中矩。

Milk (2008), 自由大道:I Am Sam, Mystic River都不錯,但21 Grams與這部裡頭,Sean Penn(西恩潘)都帶些沽名釣譽的匠氣,不是很喜歡。

Vanishing Point (1971), 粉身碎骨:經常被認為是cult片,其中的muscle car高速追逐的確可稱經典,然而影片本身不只於此。主角本身意在言外的行動、加上電台DJ Supersoul的唱和,是對美國七零年代體制的陽剛衝撞,結尾壯烈、震撼。個人喜歡這部電影多過較常提及的Easy Rider。

Easy Rider (1969), 逍遙騎士:一直認為這部電影與Vanishing Point有非常類似的元素,藥物使用、嬉皮、同性戀、反戰... 旗幟鮮明、觀點傳達的相當清晰,本片著墨較多,但Vanishing Point較為激烈粗獷。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2005), 晚安,祝你好運:George Clooney相當自由派,演/導/製了不少部關於美國政經共同體、資本主義帝國為惡的電影,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 Syriana, Michael Clayton題材都有貫串之處。近期的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與之前Burn After Reading表面雖為喜劇,其意也在諷刺。本片是關於媒體反抗麥卡錫主義,並附帶提及當大型媒體皆由政經共同體控制時的資訊鞏斷恐怖。

(若不知道麥卡錫主義為何,看一下連結吧。這東西在台灣盛行得很...)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1975), 歡樂歌舞片,詭譎綺麗,如果能看完前面20分鐘,應該就能開心的看完全片(吧)。love it or hate it.

Lemon Tree (2008),檸檬樹:本以為是又一部關於巴勒斯坦人痛苦的電影,並非不同情但已經很熟悉,然而在意料之外(亦)採取了以色列人的視角,成果超乎期待。

Moon (2009), 月球:相當好的編劇,一太空人加上人工智慧電腦,當然想起了2001太空漫遊,中段也有點The Shining的影子出來,甚至到Blade Runner,但仍有相當原創性。楚楚說「好寂寞的故事阿」,誠哉斯言。推薦。

The White Ribbon (2009), 白色緞帶:標準文青片,以德國鄉間發生的事件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最後連結到一戰導火線塞拉耶佛事件。應該是試圖做反思,但敘事隱晦,劇情枯燥。很適合拿來當氣質話題。

Thirst (2009), 蝙蝠:血色情慾:有朴贊郁的一貫風格,大膽、具衝擊性,不過招式稍微用老,且題材有些牽強。

The Host (2006), 駭人怪物:怪物根本不重要,只是拿來做譬喻。講的是家庭關係並諷喻美韓、政府等等。是好電影,不過我期待太高,結果感動不大。

An Education (2009), 名媛教育:英文片名一語雙關,是變形的成人YA片,少女受到打擊、成長、獲得救贖。以小更動獲得新意,可口小品,值得一看。

The Hurt Locker (2008), 危機倒數:以平實方式演出拆彈大隊在伊拉克的經歷,反映戰爭本身的無謂與荒謬。電影本身不錯,然而此類題材經典太多,相形之下有些吃虧。

Antichrist (2009), 撒旦的情與慾:心中立即感想是,這真的是病人拍出的片。Lars von Trier的確罹患憂鬱症,感覺操弄過頭、自溺太深,絲毫不認為這主題有探索到如此濃度的必要。Dogville就已經不是很喜歡,看Dancer in the Dark(在黑暗中漫舞)足矣。另,本部電影的解碼,這篇中說得精準,應以尼采的反基督出發,而非教會意義的反基督。

2010年2月11日

如何關掉 Gmail Buzz

看起來很多人身受其害啊...
這是英文介面,請自行想像成中文。就是把設定->標籤->Buzz設成隱藏。

2010年1月11日

不對勁

前些日子,人在大陸的朋友 T 先生告訴我,以往經驗是大陸研發人員在技術方面已經齊平,但與台灣相比觀念上還有落差,但這次去,他的感覺是包括管理階層都已經平起平坐,還加上一個恐怖的優勢,就是可以輕易招集大量研發人員,不缺人才。在收入跟消費方面,已經超過台灣。同事與我聽到這樣說法,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問:「上海嗎?」,然而不是,T 先生是在南京。沿海城市不只硬體,在軟體方面都已經超越台灣,這件事讓我覺得非常不對勁。

在這裡,唯一超前的機會在品牌,而品牌必須依靠文化,那才是難以在短時間超越的東西,例如法國人不會去擔心大陸做起司跟紅酒搶了他們飯碗。品牌意味著,整合、研發能力是基礎,但要作到怎樣的品質、怎樣的功能,實際是由文化而決定。此處文化,意指由品味、人性、感性等結合出來對商品獨特的 "touch"(觸感?)。這樣的東西必須由素質齊一的團隊來設計,落差太大時,即便由合格的人主導,也無法順利完成。此點可落實為台灣優勢,產生更高價值,藉以脫離以功能強弱、價格等競爭的微利循環。

然而即便知道應當如此,實際執行上卻相當困難。不到黃河心不死,目前科技業仍可獲利,肝臟委屈一下收入也不賴,沒有立即危機,就沒有落實轉型的動力。主事者當然明瞭問題所在,品牌也講了好一陣子,只是要真正執行,仍需要具有強烈意志、人文素養與危機感的管理階層。最近與號稱品牌代工分家的某公司合作,中階管理人封閉、短淺、無效率且夜郎自大,實在失望透頂,只要沾上「台商」兩字的科技業,至今沒碰見令人滿意的公司。民間如此,政府也苦無善策,我們缺少當代的李國鼎與孫運璿。

在如此大環境之下,反觀目前團隊所處的立場,似乎有奇妙的機會蘊藏其中。如果 Apple/RIM 以封閉的方式面對行動電話市場,那麼 Android 的策略就是「地方包圍中央」、「遍地開花」。在如此模式中,結合硬體廠商以小博大確實有機會,成果會由於 open source 的效應而放大。戰略上這是對的,然而戰術上卻有諸多困擾,柴米油鹽的 day to day life 也是艱困考驗。主要是大環境並不理想,必須去克服很多在其他環境可能不會有的問題。

週日喝咖啡,另一位友人說,同樣的能力,在大陸與台灣起步,三年後無論在掌握的規模、資源、以及待遇方面都有倍數的差異。反觀周遭例子,的確如此。懷抱理想但是跟現實環境打仗,不順勢而為,大概永不會實現。台灣科技業大體來講已註定沒落,在此局勢中要如何反應,值得思考。

2010年1月8日

2010年1月1日

新年快樂

一樣的跨年煙火,不一樣的心情。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

2009幾經波折,大喜大悲,如果有神,感謝祂最終留給我的是幸運跟挑戰。我只盼2010,能平靜而順利。

祝福大家,能有幸福相伴。人生幾何,所求不過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