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4日

菜市場名的壞處

市府網站 教老外玩女
官員離譜硬拗 輕鬆介紹台北


主筆稱把妹零失敗

陳譽馨說,市府曾經為此公開徵選網站編輯而且鎖定外籍人士,正巧僑居美國洛杉磯十六年返台、二十八歲的John Lee李約翰,分發到市府新聞處四科服替代役男,符合原先鎖定的條件,於是就指派他來協助維護英文網站,甚至讓他成為「Macking in Taipei」專欄的主筆。

John Lee在「Macking in Taipei」專欄裡,為了取信網友,把自己戴墨鏡,比出酷炫手勢的照片放在專欄的首頁。他還相當自傲的介紹自己玩女人的經驗,他說,自己十三年來總是能把夢中情人擁在懷中,把妹攻無不克,失敗率:零。

John更以長輩的口吻告訴來台的外國男生,「孩子,依照我的指導,你將會被雕塑成一個愛情之神。」還以帶有性暗示的語句,要網友照他的話做,就能成為「拉雪橇的哈士奇,毛皮閃亮、牙齒銳利,你會成為男子漢,我可以向你保證。」

他還告訴網友,如果想成為情場的老虎伍茲,就要相信他,更形容這個專欄,是幫助外國男人吸引台灣女性的指南。他將會在專欄裡教外國男生如何作「正確的事」,而且還會點出所有玩女人必須避免的注意事項。

2006年1月22日

讀書心得報告:微物之神


這是本令人目不暇給的書。就像那部電影: Memento,過去與現時,兩段故事朝著中間的關鍵點迫近,一路累積張力,直至宿命的、悲劇的終點。印度裔的作者完整呈現她的經驗,關於印度,炎熱、潮濕多雨、萬物紛亂交織,種姓、馬克斯主義,種種小事、微物,一團紛亂中情節巧妙的閃躲接近,看似不相關的事情卻全都互相關連,讀到後頭,越覺得脈絡明晰,而對於那最後的終點,處處充斥著預告,而那不幸的預感愈見加強,竟至不忍翻頁。

蹙眉、搖頭、不忍,然而情節還是隨著頁數無情推進,讀完無淚,只覺得惆悵。

2006年1月21日

Fallout 3 真的沒了...

04沒玩美式 RPG (Role-Playing Game,角色扮演) 遊戲的人大概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Fallout 跟 Fallout 2 是個傳奇。在更早的年代,創世紀、龍與地下城系列曾經創造了 RPG 的全盛時期,而在那之後,雖有 Diablo 等等遊戲,但仍然並不原汁原味,而更偏向所謂的 ARPG,動作角色扮演,而少了早期的解謎與策略性質。單機 RPG 在那之後直走下坡,一度是將要消失的遊戲類型。

01直到 Fallout 改變了一切。在某些層面他極度的傳統:角色創造,回合式戰鬥,解任務等等,然而他在多線式劇情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衡與寬廣。多線式、甚至沒有固定劇情的 RPG 都曾經出現過,但他們從未如此成功。 Fallout 並不是完全自由的,他只是提供了很多分叉點,就如同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同的選擇造成不同的結果,那些選擇會影響之後的遊戲發展。甚至連遊戲進行的方式都有根本的不同:你的角色可以是戰鬥型、律師型、賊型等等。極為多樣的技能發展可以讓你的角色除了戰鬥以外還有完全不同的選擇。你可以舌燦蓮花、連哄帶騙,也可以採取隱蔽不為人知的方式完成目的:恰似真正的人生。

02Fallout 是個極佳的開端。然而他也有些小小的可惜之處,例如遊戲地圖不夠大、選擇不夠多樣化、不同路線的劇情差異太小等等。種種這些問題在 Fallout 2 得到完全的解決。他把 Fallout 中創造出來的世界大幅度的拓寬,並且為遊戲設定了結局後仍然能繼續進行游戲的功能。這使得玩家可以無目的地遊蕩在遊戲世界中,而沒有人為的終點。多重路線、廣大地圖、人物類型多種可能性,使得他成為一個極度耐玩、好玩的遊戲。

05而就我而言,這系列最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設定。他混合種種不同的風格:50、60年代的科技遇上核戰之後的斷垣殘壁,而到了某些高科技地點後又一轉身變為科幻。復古、牛仔、科幻種種元素,加上獨特的美工與配樂造成了獨一無二的遊戲氛圍。從原始的刀矛等等部落武器,到一戰、二戰以至現代與未來,許多著名武器一一出現。這是武器迷的大滿足。然而不只如此,遊戲隨處出現種種美國文化的典型:場景設在加州,各大城市換為廢墟景象,對白處處影射一些經典電影:教父、詹姆斯迪恩,人生經驗越多,對遊戲中的處處機鋒感覺越深。

03整體來看, Fallout 呈現出極為寬廣的文化深度。他們的團隊不只在電腦科技上完成當時相當困難的程式設計,在整體的遊戲性,以及遊戲的深廣度上都是臥虎藏龍,這代表了極具天份的策劃與執行。他需要廣泛深入的興趣、品味、豐富的遊戲經驗以及對美國文化的了解。這遊戲造成了 RPG 的復辟,從灰燼中再起,某種程度亦促成了發行公司 Interplay 繼續投資在此領域,而創造出後來同樣偉大的 Baldur's Gate 系列。

Fo3 Fallout 3 的開發原本在 F2 之後立即展開,後來因故終止。2003 年 Interplay 宣布 F3 以 Van Buren 為名重新開始,然而可惜的是,當年 9 月開始 Interplay 經歷一系列財務危機,12 月時解散了 Black Isle (Fallout I, II 的團隊),而完成近半的 Fallout 3 開發計畫亦告終止。2004 年 7 月, Interplay 宣布將 Fallout 版權賣給 Bethesda,也就是另一個著名遊戲 Morrowind 的開發者。Bethesda 宣布他們將很榮幸得到這個傳奇遊戲的版權,並將繼續開發 F3。可惜的是,後來相關的新聞無聲的淡出,根據 Gamespot 上的 F3 網頁,第三次的開發,目前已經正式宣告中止。The third installment of Black Isle's sci-fi role-playing series--code-named "Van Buren"--died along with its developer. 實在淒涼啊。

Gamespot 還有篇題為 Heartbreakers 的文章,是一些編輯談論他們最為期待,然而卻胎死腹中的遊戲們。裡頭關於 F3 的一段,讀來令人心有戚戚焉。

順帶一題,本 blog 的標題, Vault 13,就是來自於 Fallout。它代表著人們在面對外在世界、未知恐懼時,所掘出的一個鴕鳥式的、自欺欺人的地下避難所。等到避難所大門開啟,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延伸閱讀:Fallout 3 一線曙光?

2006年1月19日

2005 - 2006 Count Down Party

連著兩年生日 party 都玩得愉快,去年卻因為趕 project 錯過了。幸好還有跨年與剛剛交屋的新居,無論怎麼大吵大鬧,也沒有抓狂的鄰居干涉。於是與 Leonard 合辦這次跨年 home party 。席間大家幹光了一堆零食、許多啤酒還有兩瓶珍藏的 Glenfiddich 21 yrs,唯一可惜的是,因為沒料到最後風格從 lounge 轉為搖頭,所以沒帶上我的重低音!

最後感謝女主人 Judy,連著三次幫忙的辛苦!

DSCN4256

DiscoBall1

DiscoBall2

DSCN4291

DSCN4292

DSCN4301

DSCN4309

DSCN4313

2006年1月16日

怪叔叔?

某週末下午尋找膠框眼鏡的 John 配上隨扈二名,莫名發現濃眉黑框的搭配真是像透了段宜康...

雙J1

雙J2

本尊
i966045

2006年1月13日

以電腦為音響數位訊源 - 軟體篇

趁著還有勁,再衝一篇。

先從檔案格式談起。CD中的資料是沒有壓縮的,他很忠實的記錄了所有的聲音資料,好處是播放簡單,硬體的 decoder 實作較容易。缺點是佔儲存空間大,而且要一直換片,也無法像 mp3 般組合出跨專輯的播放清單,以及大量的隨機選曲等等。光碟機的聲音偏大,也是個問題。

至於MP3,以及所有的 WMA, Real Audio, Apple 的 quicktime 等等格式,則正好相反。為了節省空間,他們採用破壞式壓縮,所謂破壞,就是說資料在壓縮的過程中減少了、失去了,這些格式的優劣,就是如何在運算複雜度、所佔空間大小、以及消失的資料影響聽感最小中取得平衡。由於格式眾多,一般的 mp3 player 等等不容易全部支援,但好處是可以組合出很長的歌單,不受物理的每張每張專輯限制。最大的天限是:由於為了減小檔案而採用破壞性壓縮,所以只要重播的方式稍微好些,聲音的效果就會出現極為明顯的落差。

而在我這幾篇東西所敘述的系統,可以如照妖鏡般分辨出破壞壓縮與原本聲音之間的差距。

有沒有辦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呢?有的,就是所謂的 lossless compression,無失真壓縮。就好像一般的 zip 或是 rar 壓縮檔,解壓縮以後,仍然可以獲得跟原本檔案一模一樣的東西。這些壓縮也是,體積雖然減小了,但是該有的東西仍然不少。

目前較為常用的 lossless 壓縮,大概是 FLAC 以及 Monkey's Audio 。兩者都不錯,不過 FLAC 的支援比較好,發展的腳步也蠻密集的。一般來說,把 CD 直接複製下來大概要佔六百多到七百 MB 左右的空間,壓縮後,依照不同的壓縮比率,大概可以壓到兩三百 MB 左右,相對於 mp3 的三四十 MB,仍然有段差距,不過至少比原來的小了一半左右。採用這種方式,就不需要換 CD,所有的音樂都在硬碟中,到時候直接像 mp3 一樣選起來播放就可以了。如此在方便性與品質方面都沒有妥協。40GB 的硬碟保守估計就可以放一百多張 CD,如此計算下來,以目前的硬碟大小,其實成本不高。

再來談播放軟體。在 Windows 平台上,要推薦的只有唯一選擇: foobar2000 ,上文所提的 FLAC 或是 Monkey's Audio,它都可以直接播放,所以我打算只介紹這套東西大概的用法即可。首先從網頁下載、安裝,安裝時可以選擇讓它關連到所有可以播放的檔案類型,以後比較方便。

以下點小圖可看大圖
download

install_1

install_2

裝好了以後開始設定。假定你的系統是如上文所述的搭配,那麼直接採用預設值即可。播放時按加減號可以調聲音的大小。在關連好的檔案上點兩下,或者是直接拉到視窗裡頭都可以,使用上很簡單。它的功能很強,不過進階的功能若不熟悉,其實不怎麼好懂,這裡就不贅述。簡單提幾個:它可以自由的做各種音樂格式間的互相轉換,也可以做 resampler (SSRC), equalizer (等化器) 等等。最棒的是它跟後文所述的 CD 擷取方式可以完全的整合,所以目前它是我在 Windows 下播音樂的唯一選擇。

最後要說的是抓音軌,也就是把聲音從 CD 上擷取下來,存放到硬碟中。為何要抓音軌呢?這跟 CD 的先天設計有關。要讀 CD 其實不是容易的事情,不然聯發科也不會賺這麼多錢。CD 與硬碟存資料方式不同,資料在 CD 上是以相同的密度排列的,由於 CD 內圈與外圈的圓周長差很多,若想像你是個小人,用一定的速度走在 CD 上,走裡圈的時候很快就走完一圈,走外圈的時候就要走比較久。這走路就等於是放音,在放音樂的時候,內圈跟外圈需要不同的轉速,所以 CD ROM 的轉速其實一直在變動,而且是依照訊號讀進來的間隔是否正確,來做連續的動態調整。而播音其實是即時的動作,所以解碼時,若是有些訊號讀得不正確,為了不影響到放音,也只好補一些零照樣送出去。這造成 CD 播放時,或多或少總是有些訊號不一致,這在稍微老舊有刮痕的 CD 上會更明顯。

所以為了克服這問題,我們可以用軟體來抓音軌,對於訊號不良的部位,反覆多讀取幾次,確定是正確以後,再存放到硬碟中,日後由硬碟直接播放。硬碟緩衝區大,資料傳輸快,在輸出像 CD 這樣的資料流量時,基本上根本不會出錯。就數位訊源的角度來看,他是比 CD 好上許多的儲存媒體。

然而實際上要把 CD 擷取與壓縮,其實是不容易的。之後要介紹雖然超級強大但是也超級不 user friendly 的無敵抓音軌程式: Exact Audio Copy 。這玩意真的不好用,不過還好我們現在要的只是正確的抓取音軌,而不是弄一份跟原先的 CD 完全一模一樣的拷貝,所以問題會稍微簡單一些。詳細的使用方法,我想會佔掉一整篇文章,所以下回再述了。

2006年1月12日

以電腦為音響數位訊源

早就想寫這篇東西,沒想到一拖整年。趁現在稍微空閒,趕緊記下,也留為日後改進的依據。

以電腦為數位訊源的想法,是由於「電腦」這玩意基本上就是為了數位訊號而存在的。它與一般音響器材最大的不同,在於可程式化的能力,這使得所有聲音的播放、重製、等化或者是其他種種數學上可能的處理都能夠執行。如此想來,它會比單純的器材多出無限的可能,並且大幅度的減低以數十萬計的無謂花費。

舉個簡單的例子:之前提過,高級音響的世界充滿無數的迷思、神話。比如 upsample 這玩意。一般 CD 是以 44.1 KHz, 16bit 的取樣頻率製作,而在訊號處理中有個基本的理論,就是不可能以 upsample 的方式變出更多的資訊,或換句話說,就是不會提高解碼後音樂的品質。因為更多的資訊在取樣時就已經失去了。

而高階的 CD player 經常都有 upsample 的能力,而且數字相當離譜,價格也相對高貴。這件事基本上沒用也就不提了,upsample 有什麼難呢?軟體輕鬆就可以做到了。在電腦上許多播放軟體都可以直接執行這功能,而這種程度的運算在現在的 CPU 來說,根本毫不費力。

而另一個更強的層面是:電腦可以播放的媒體種類與來源,遠遠大於任何音響器材。網路、MP3、WMA、MPEG 4、quicktime、realaudio,太多了,這才是真正的整合威力。

推薦的話說完,該說到實際面:如何把電腦變成數位訊源?

此處要強調,講「數位」訊源是有原因的。電腦基本上不適合直接輸出聲音。要搞到輸出很好的聲音不是不可能,但是現階段適合的器材不存在,稍微可以的也太過昂貴,所以不考慮這條路,直接讓它專注做最擅長的事:數位訊號的輸入、處理與輸出即可。

先講硬體面:

Windows XP or 2000 以上的平台有個麻煩的事情:作業系統會把輸入的訊號自動 resample 到 AC97 的規格以配合 AC97 的音效卡,也就是 48 KHz,而且是在 user 不知情的情況下做的。有個軟體叫 foobar2000 ,他是我最推薦的音樂播放軟體,以後有空再來介紹。它可以幫作業系統先 resample 好,再送給作業系統。因為用了較好(較暴力)的演算法,所以會比作業系統自己做的好。但是我們是發燒友啊,這種沒必要的 resample 只會毀掉原本很好的聲音罷了,基本上只要是有 resample 就是不能接受的。

部份音效卡可以避開這件事情, DearHoney 數位音樂工作室 那邊有很多相關的介紹,在此不提,總之只要可以不過 resample 「直通」輸出的音效卡,都可以符合需求,而且許多價格不高。

我們不用音效卡的類比輸出,而採用數位輸出,也就是 S/PDIF 光纖或是同軸輸出就可以了。高階的還有用平衡式 XLR 連結線的 AES/EBU 輸出,不過很貴。就我目前所知,在這裡用哪種規格其實對最後的聲音沒有影響,所以可以不管。我自己用的是 M-Audio 的 Transit,它是 USB 介面,其實 USB Audio 的規格不是很適合嚴格的聲音要求,不過因為它桌上型或是筆記型電腦都可以用,很方便,所以我選擇這個。

數位輸出搞定以後,下一步是重頭戲:數位類比轉換。這裡必需把數位訊號換成類比的聲音輸出,在此以後就是一般的音響知識了。但在這一步,我們會面對一個數位訊源中的大迷思:所謂的 jitter,時基誤差。這裡要澄清,所謂 jitter 並不是把資料傳錯,只是可接受範圍內的誤差罷了。就像我們在網路上把檔案傳來傳去,傳好幾次也還是同個檔,不會傳到錯掉。所以在聲音還是數位訊號的時候, jitter 這問題根本不用管。有些發燒友買了昂貴的專業用音效卡,但其實如果只用數位輸出的話,千元以下的只要直通也是一樣效果。一條才30公分然後要價數萬元的數位線,材質用什麼純銀啦,神奇的高純度什麼什麼光纖啦,簡單一句話,都是狗屁啦。打開自己的電腦看看,IDE 傳輸線一條才多少錢?我們一天到晚在硬碟上把檔案動來動去,可有傳輸錯誤過?數位訊號哪有那麼難傳!

jitter 真正有影響的地方是 DAC,也就是數位類比轉換的地方。因為 DAC 是被動元件,它會按照輸入的 clock 訊號來做出類比訊號,所以如果輸入的 clock 並不準確,類比輸出就不忠實。之前有很多接在 DAC 之前的 de-jitter 產品,基本上都是把訊號先存在一個暫存區,然後用好一點的 clock 把訊號重新輸出,亦即 buffer (緩衝區)的觀念。但這其實有問題,因為傳輸的訊號轉換本身就會產生誤差,所以這東西不應該在 DAC 外頭,應該在 DAC 裡頭就做掉。這問題其實也不只這麼單純,Dan Lavry 有篇文章講這個,不過我還沒時間看。現階段只要簡單的追尋一個條件:具有高品質內部緩衝、reclock 的DAC,即可解決 jitter 問題。在 DAC 之前,根本不需要考慮 jitter。

而從 DAC 輸出的訊號,就已經可以進擴大機,最後輸出到喇叭發出聲音了。在這之後,我們面對的東西就跟數位訊號無關,而僅僅是傳統的音響問題。

硬體面說完了,下一篇要來講軟體面。不知道會 delay 多久... :p

p.s. 本篇可能存在謬誤,歡迎指正。

2006年1月6日

幫幫忙,他們不過是貓熊罷了!

台聯總召表示:中國大陸片面決定送給台灣的兩隻熊貓,是「統戰貓、統戰動物」,堅決反對引進。政院及部份民進黨立委亦持反對立場。

你老師的咧,這些政客夠了沒啊?你家小孩因為看了貓熊,就會突然覺得大陸和藹可親,願意被大陸統一了嗎?如果是這樣那你家小孩也太蠢了吧。煩死了,什麼東西都泛政治化。他只是隻行動遲緩、愛吃竹子、床第之事不怎麼行的填充玩具。貓熊也很無辜啊,他活得好好的,「片面」就被決定要當禮物送來送去,這麼一送,他的黑白條紋上馬上多了頂紅通通的帽子。那些看貓熊的小孩子真的在乎嗎?台聯立委家的小孩會不會想看貓熊也不行,不然報出來豈不丟臉?當這種小孩真累啊。

要反對貓熊其實可以有千百個理由。從最基礎來講,動物園本身的存在對保育人士來說就是可以辯論的。再退一些說,貓熊來了以後,環境是否恰當,活動空間夠不夠,食物方面如何供應等等,如果讓貴客來了卻水土不服生病,反而不人道,那麼反對引進就理直氣壯。

送貓熊本身是統戰手法,這個誰都知道。因為中共方面希望兩岸統一,貓熊是為了展現對台灣人民的善意,而展現善意,是為了統一的終極目標。但這裡牽涉到一個觀念:我們到底怕不怕統戰?統戰是舊觀念了,對民主自由有信心的話,兩岸的交流其實是越多越好,所有的國會打架等等都要讓大家看見。在台灣這轉型的過程或許顛簸,但我們至少沒出什麼大問題的走過來了。對我們而言,被世界看見、被大陸看見台灣的看法,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統戰就統戰,誰怕誰啊?

後記:新潮流的李文忠說了跟我類似的看法。引文如下:
政府拒貓熊 李文忠譏:怕什麼?

【黃永熹/綜合報導】

民進黨立委李文忠今天明白槓上扁,不贊成陳總統的兩岸政策,李文忠也說,台灣應正視中國崛起現實,找出未來定位。他重申,新潮流主張兩岸「積極開放」,對於政府拒讓貓熊來台,李文忠語帶嘲諷的說,難道大陸送貓熊,臺灣的小孩子就會支持統一?這根本是笑話。

民進黨新潮流系籌組兩岸論壇,並且要在四月份出版刊物,邀請大陸人士發表文章。對此,擔任刊物顧問新潮流立委李文忠說,這是新潮流在兩岸關係上的一個嘗試。

李文忠說,自己沒有參與刊物的編務,但是這是新潮流在兩岸關係上踏出的一步嘗試。他也感嘆,雖然北京很清楚台灣的綠軍當中有激進派與務實派,但是對台政策上往往還是鐵板一塊。

李文忠表示,民進黨執政後,太多權力競逐,太少政策研究,部分新潮流系成員籌組兩岸政策研究平台是好事。台灣應正視中國崛起事實,可能的政策方向應是「積極開放」。

對於最近府院拚命排拒貓熊,李文忠不以為然,他說,貓熊當然有統戰意義,但是台灣需要如此恐懼,把貓熊看成飛彈一樣嗎?李文忠說,台灣如何面對中國崛起、如何正確自我定位,事關所有人的未來。對於陳水扁的政策,新系多數人並不贊同。

【2006/1/9 中時電子報】

你希望在台灣看到大陸人觀光嗎?

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以前的台灣。那時錢淹腳目,台灣人出國大筆花錢,文化水準卻還沒跟上。於是醜態盡出,當時的日本人還怕被外國人錯認為台灣人。現在出國旅行,到了香港之類地方,大概也會看到一般大陸人的水準。自認開化了的我們,不由得油然升起一種非我族類的歧視心情。

此一時,彼一時啊。

如果台灣人本身也曾經是這樣歧視的對象,而我們又不認為日本人在基因上比我們有什麼優越,那麼就可以類比出,也許我們也不比大陸人好多少;我們不過是起跑早些罷了。我們沒經歷文化大革命,還努力締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蹟。

底線是:現金仍然是現金,錢仍然是錢。沒有國家會因水準不夠而拒絕觀光客入境。如果開放觀光可以賺大陸凱子的錢,台灣人,你賺還是不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