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6日

Comandante® C40

算是前篇「手沖咖啡」的後續。簡言之,入手這支手磨後很滿意,風味跟小飛馬完全不同等級,就算篩粉也還是差很遠。研磨均勻、味道乾淨,很可能因為細粉少,偶爾的淹水問題也消失了。使用 46 法的沖煮策略是 28 格,如此後段標準三次注水味道偏重,想喝淡些就調成兩次即可,不過至今還沒想調過。悶蒸小水流、後面一律大水。

目前唯一覺得麻煩的是,吧台偏高,導致手要抬高且無法從上方看,注水比較難些。但這也是可以練的。

Hario Switch 沖法

粕谷哲新推的沖法

  • 研磨度 C40 20 格, 粉量 20g
  • 水閥開啟
  • 90℃  注水 60g, 0:30 再注水到 120g
  • 兌冷水把 90℃  降到 70℃  (或另用溫控壺)
  • 1:15 關閉水閥,70℃  注水到 280g
  • 1:45 打開水閥
  • 3:00 無論是否還有水都拿起濾杯

看別人經驗似乎都是可以加強甜感、修飾味道,但由於我自己 46 法經常用 50 - 70 比例沖,本來也是偏甜,感覺味道差不多。由於要兌水嫌麻煩,現在還是用 46 法比較多。

2023年2月15日

手沖咖啡

隨著年齡漸長,加上遺傳因素,開始有了血壓血糖問題。於是試著減少醣類攝取、以及餐後來杯咖啡。一開始仍是用 Melitta 美式機來煮,雖然不差,但無奈舌頭記得好咖啡的味道,很快就無法滿足。開始嘗試手沖,從完全不行,到現在水準也稍微接近店裡,做對時喝到一杯好咖啡非常滿足,且不同豆子風味殊異,非常有趣。這裡簡記一下心得。

磨粉

電動小飛馬 610N 鬼齒細粉太多,不過篩基本不太能喝。已經訂了 Comandante C40, 到貨後再來測試。

濾杯

至今經驗全是 Hario V60, 流速由杯中肋骨的高度與角度決定,越高、角度越尖,頂起濾紙產生的空隙就越大,流速也越快,塑膠 > 玻璃 > 陶瓷。至於對水溫的影響,熱傳導率 陶瓷 ≈ 玻璃 > 塑膠,而重量 陶瓷 > 玻璃 > 塑膠,再考慮比熱容量陶瓷又大於玻璃,最後結論就是熱水倒入濾杯時,降溫的程度 陶瓷 > 玻璃 > 塑膠。

沖法

選定粕谷哲的46法,採用粗磨,建議是抓 French press 粗細,他自己常用 EK43 及 C40,猜測大約是使用 900 micron ~ 1000 micron 附近,也就是一公釐左右,目視即可判斷。這粗細度在小飛馬上還勉強可以,細粉基本不太需要,無須擔心篩掉過多。濾杯選用,他自己在沖煮大賽中是使用陶瓷濾杯,再考慮到聯名的46法專用陶瓷濾杯,也是進一步減低流速的設計,可知他是往慢速方向挑選。而沖煮前必定溫杯,可去除紙味,並預先讓陶瓷濾杯吸熱,減低對水溫影響。注水壺是開蓋使用,推測目的為降低後段萃取溫度。悶蒸注水速度正常,之後注水都是高流速大水注入,攪拌粉層。

關於粗細度微調,他建議是 3:00 之後,3:30 之前流完,最長到 4:00. 個人經驗,在 3:1x ~ 3:2x 左右流光結果通常較佳。一般小飛馬 6.5 刻度剛好,但部份高海拔淺焙豆密度較高,隨注水次數增加,粉層變得結實,下水就會越來越慢。試過增加刻度,但小飛馬在刻度更粗情況下,粉徑並沒有顯著增加,只是更不均勻,一樣卡水,而且喝起來萃取不足。目前解決方式是將後段三次注水改為兩段,也可以有不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