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

阿嬤的話

2016 總統大選第一場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後,朱立倫「阿嬤勸進說」爆紅,網路上各種調侃紛紛出現。發表會沒看,反而是從這些突然冒出的調侃,才得知朱說過這話。當下心裡聯想到的,並不是阿嬤勸進有什麼可笑之處,實際上我覺得一點也沒有。反倒是想到一部老電影,1990 年「走夜路的男人」(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裡頭 Morgan Freeman 飾演法官那段擲地有聲的話:

Racist? You dare call me racist? Well I say unto you, what does it matter the color of a man's skin if witnesses perjure themselves. If a prosecutor enlists the perjurers. When a district attorney throws a man to the mob for political gain, and men of the cloth, men of God, take the prime cuts? Is that justice?

I don't hear you...

I'll tell you what justice is. Justice is the law, and the law is man's feeble attempt to set down the principles of decency. Decency! And decency is not a deal. It isn't an angle, or a contract, or a hustle! Decency... decency is what your grandmother taught you. It's in your bones! Now you go home. Go home and be decent people. Be decent.

- from IMDb

種族主義者?你們膽敢叫我種族主義者?我告訴你們,如果證人們做偽證、如果檢察官支持偽證者、如果地區檢察官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把被告丟給暴民公審、而當穿著袍服的人,一位神職人員,竟收受賄賂,這些跟一個人的膚色有什麼相關?這難道是正義嗎?

我沒聽到你們回話…

我告訴你們正義是什麼。正義是法律,而法律是人類為了對「正道」立下準則做出的卑微努力。正道!而正道不能交易,也不是一個看事物的角度,不是合約,也無法賺錢。正道,正道是你阿嬤教你的東西。那是在你骨子裡的!現在你們回家去。回家,做個正派的人。要正派。



非常喜歡最後那句:Be decent. 多麼簡單,卻又多麼困難。我們立身處事,有沒有讓自己阿嬤丟臉呢?

2015年7月16日

平行

今天讀到兩位女性的生平,一位是尹馨,一位是「超美熱舞新娘」曹玉婷。

都是北一女畢業,外貌也都好,但人生路徑截然不同。尹馨還在師大時拍了寫真集,大四時受不了輿論壓力休學。以演員為業後又堅持走演技派而拒絕王晶:

成為演技派是條漫漫長路,不是沒人提過成名有其他公式、捷徑可循,尤其像尹馨天生就是塊好料,照做絕對不會有問題,唯獨本人興趣缺缺,曾經遇上香港知名導演王晶一口氣要求簽下12部片約,她連見人家一面都婉拒。「簽約之後公司怎麼規畫,藝人不能有意見、不要思考對或不對,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會失去自己,我做不到。」 - 脫掉尹馨的衣服和成見 | GQ瀟灑男人網

但一遇到蔡明亮李康生,即便又是需要破格裸露,仍然照接,也就是「幫幫我愛神」。所以裸露不是重點,能不能以演員身份在演技上受到肯定才重要。近年尹馨也多少得了幾個獎,仍然是非主流,仍然不是大紅,姑且不論作為演員才華如何,他的個性驅使他走什麼樣的路徑,是很明顯的。

再看看被稱作「人生勝利組」的這位新娘,寧可重考也要上台大醫科,一路以來合唱團、北一樂隊、台大熱舞社,課餘的興趣只是興趣,四大皆空的內外婦兒不選,而是選了家醫科參考資料。她不會哪一天說我要去當舞蹈老師所以不當醫生了(我一位高中同學交大電工畢業去做樂團及當吉他老師),也不會選外科累死自己。更進一步說,我敢打賭她不會為愛嫁個玩藝術玩音樂的窮小子,她老公很可能也是醫生,家世則鐵定是中產階級以上。

自己一路走來,受的教育以台灣島上而言,都還不算差。後者這樣的人生,其實很普遍,說起來也就是「平順」而且「實際」。反而前者這種例子,是少見的。

所謂勝利組,應該不需要普遍定義。對自己人生有怎樣期待,想做到什麼地步,該十拿九穩還是挑戰自我,各有不同偏好;對「勝利」的定義以及取得的難易程度,自然也各有不同了。

2015年7月6日

亂談 Gogoro

行銷

先來看看幾個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產品案例。

Steve Jobs 當年重回蘋果時,獲利低落,但公司本身已有經驗證過的設計與生產能力。他推出的第一款產品不是後來大紅大紫的 iPod,而是 iMac。這玩意效能沒有過人之處,但是外觀夠可愛,價格稍貴但不是極端昂貴,使用經驗也有蘋果一貫水準。它讓蘋果度過當時的財務危機,因為它,才有了後來的 iPod,以及後續蘋果的傳奇。

電腦在當時已經不是新玩意。iMac 並未做大刀闊斧的革新,而是在預算內做出區隔,成為一款並不驚人但可獲利的產品。這正是當時的蘋果需要的。

再來看看裕隆汽車。嚴凱泰接手時,公司雖有個架子,但情況不佳。他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是國產化的 March,價格平實、產品具有特色,然後才有後來的 Cefiro 大成功。同樣,汽車不是新東西,March 也不是驚人產品,但它可以獲利。

回溯到汽車還是新玩意的時代。1886 年汽車發明,但 Henry Ford 到 1913 年以生產線的概念,大量生產,才真正使得汽車進入中產階級價格帶而真正普及。在那之前,汽車只是昂貴、有錢人的玩具。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汽車遠勝之前的馬車,是破壞性的創新。

回到近代,Tesla 相對於汽車,並沒有顯著的優勢,因石油枯竭尚未真正發生。相對於內燃機汽車,Tesla 優點有環保、扭力大、車室空間大等等優勢,而它將這些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Tesla 第一款產品也是有錢人的玩具:Tesla Roadster,運動款馬力是並不驚人的 288 hp (215 kW),但扭力是極高的295·lb·ft (400 N·m),以性能車款而言,具有特色,且外型也很不錯。這時 Tesla 還尚未著重普及充電站,但 Roadster 買家多半有車庫,可自行充電,行駛距離 320KM 以遊樂性質也已堪用。

必須理解,環保並不是柴米油鹽的東西。他是在基本需求滿足以後,才會顧及的高級欲望。也就是說,當買家需要的只是交通工具,污染較高但便宜相比於污染低但讓他經濟困難,多數買家會選擇前者。所以環保與高價,並不會讓 Roadster 進入主流,而只適於較高端市場。與超級跑車相比,Roadster 並不特別昂貴,但極高的扭力讓它很好玩,且相比於絕不環保的內燃機跑車,還可為有錢買家注入關心自然環境的人文氣息。不難看出為何是成功產品。

看了這一堆雜七雜八相關例子,不難理解 Gogoro 可能的初期發展路徑:

  1. 投入較高預算,一次建立電池交換站架構,大量生產以減低成本,以成本價甚至虧本搶奪市場,並推動電池標準化以普及到其他電動車,初期目標以電池交換寡占生意作為主要收入來源。

  2. 參考 Tesla 路線,先以較高價市場為目標,著重產品本身環保、外型、品質、性能以及銷售據點、行銷人員、品牌本身的高級感。

毋庸置疑,兩者是互相衝突的。

營運

先把以上擺在一旁,來看看 Gogoro 究竟有多少錢可燒。網路上能找到的資料,2015 年 1 月 21 日投審會,英屬開曼群島商 GOGORO INC.,申請匯入相當於新台幣 14.9 億元增資睿能創意,在台從事經營機車製造、批發及零售等業務1。公司登記資料則顯示,成立於 100 年,目前資本總額 2,162,000,000 即 21.6 億,但實收資本額 821,000,000 也就是 8.2 億。再看一下董監事資料,四名董監事都代表開曼群島的 GOGORO INC.,而持有股數 82,100,000,算每股十元,等於實收資本額。

另外,根據中時在今年 3/31 的報導2,「事實上,Gogoro來頭不小,除操盤手陸學森外,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與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都有參與投資,成立3年來已燒掉一個資本額5000萬美元,大股東今年初再注資1億美元,未來至少再增資5000萬美元。」這與前面應該可以對得上(至於那 8 億資本額是怎麼又欠債變成共燒五千萬,就先不探討了),年初先進來五千萬美金,之後再看情況。也就是今年全部到位的話,14.9 億後面還有一次一樣的可以進來。這樣的預算下,應該還會有一些實驗/犯錯的空間。同篇文章內也提及:「希望將大台北地區當作全球試營運的第一站,且Gogoro具物聯網概念,可配合專用App監控車輛電力,車子即將沒電的時候,車主僅需前往最近充電站換電池,將大幅降低使用綠能機車門檻。」

順帶一提,三陽工業資本額約 95 億,而光陽約 58 億。也就是說,至少他們在同一個球場。若要說傳統機車業者不用建立加油站,但其實 Gogoro 也沒有建立。目前電池交換站體積如 ATM,且已洽談與各加油站業者包括中油,還有如中華電信跟遠東合作,所以是機台與租金的成本,而非購地、蓋場地的成本。租金是隨著營運投入,但後者是一次性的大額投入,量與風險都不同。整體來看,目前可用資金雖然不是驚人,但也不能說不夠。

然而,每次資金進來都是要喬過一輪的。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才會有下一筆、打算怎麼用,都會在董事會上被檢視。既然選擇大台北地區當試營運,就一定有相對應的指標要達成。若無法成功營運,要說服董事在團隊不變下繼續投入,跨到其他國家城市,就比較困難。這意味著,可以把討論先聚焦在大台北地區的價格與營運方式,然後再去談一些「世界上這個價格其實便宜、台灣該生產精品」之類的論點。因為台灣一地若不成,很可能現有經理人也不會維持到跨國的時候。這就進入今天想談的主題。

定位

關於訂價策略,行銷副總彭明義是這麼說的3:「對於一個年逾 46 但熱愛汽機車的大叔,有一度想買重機,有一度想騎 Vespa,最終都沒有成局。為什麼?因為沒有需求,也沒有足夠的熱情。直到我遇見了 Gogoro。」這個意思很明白,就是針對經濟有基礎,想買一般機車以上,到重機價格帶之間的產品。接下來講的是用料、性能、工藝、生活態度、乾淨等等,背後思維是怎樣,字裡行間其實讀得出來。但發表會上,卻走了相反的路線:iKome 企劃觀察 – 跟125機車比就NG了–從Gogoro產品簡報來看發生什麼事

讓我們把這件事丟開,當成一個失誤,回到彭明義的大方向,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路線 2,追求高端客戶。這時就會進入價格次之(因為都沒有極貴),價值優先的市場。李柏鋒在這篇4說得清楚,從外型、性能、環保各角度,Smartscooter 都未能給出明確的優勢,這裡就不再贅述,切到個人想法來。

既然還有預算,那麼先行對 Smartscooter 做出修正,設法把那糟糕的座墊加長加大,因為坐兩人不舒服實在太糟糕了,我已經看過兩位男性擠一台 Gogoro 的慘狀,實在不忍卒睹。另外把電池無限更換的計畫拔掉,這樣扣掉 899 x 24 = 21576,再扣掉原本的兩萬元補助方案(不要算那個二行程機車汰換,太硬凹了),原本 128,000 的鳥售價馬上變成 86,424,完全進入 125 機車的守備範圍(傳說中的把妹神車 BWS 現在頂級一部 8 萬多),更何況它比市面上大部分 125 條件都來得好。另外就是如同 Gogoro 在遭受批評後發表的聲明5中所述,電池方案部份分出不同級別,看用量來選擇,以及發行家用充電設備。

賣了但虧,比不賣、生意動不起來好多了。如此先止血,再來下一款就要斟酌。

個人是覺得,以「大叔」而言,要的不是精巧可愛,而是一種感覺,例如 Harley-Davidson 哈雷, Triumph 凱旋等等。循著這條路線,參考一下汽車,就會發現有些車系以「好爸爸、實用性」為羊皮,實質上明明是性能怪獸,外觀上看起來卻是部房車,但就偏有一些細節,不明目張膽,但明眼人就知這車不好惹。所以 Gogoro 也可照著走,以「環保、實用、通勤不怕塞」為名,搞台性能車出來,然後狠狠賣個進口車的價位。在這裡,我的假想敵是 Yamaha T-Max 那樣的對象,外型帥、有置物箱、兩人乘坐寬大,馬力 46.5ps/6750rpm (Smartscooter 8.58ps/3250), 扭力 4.6kg-m / 6,500rpm (約等於 45.1Nm, Smartscooter 25Nm/0-2250)。重點是馬力一定要超過黃牌標準,必須可上高架道路。T-Max 目前可以上高架道路但不能上高速公路,因為只有 530CC 不到 550,但一樣賣得好。重機市場 2014 年有 1.7 萬部,且逐年成長,電動機車則從高峰的 2012 8,463 部逐年跌落,2014 只剩 5,077 部。重機市場不但較大,且進入了也不表示失去電動機車市場。

這裡就要提一下一直覺得很厲害的噶瑪蘭威士忌,出國比賽屢屢得獎,用以證明與世界頂尖威士忌同樣程度,然後賣一樣價格帶。但問題是他是在台灣生產,沒有進口的各種稅啊,賺翻了。

總之,往下走沒空間了,只能等待普及後進一步降價,所以不如照著原先計畫,直接打上更高端,做台又帥(千萬不能只有可愛,別再搞錯了)又快的速客達車型出來。

幾乎可以肯定,這樣價格會導致 Smartscooter 不賺錢,但銷量較高,基於搶市目標,以及高端有高價產品挹注,應還是可執行的。

2015年5月14日

機車隨車工具

假日機車出遊,所至之處皆是山間水濱,臨時有什麼維修需要,求助往往費時費力費錢,敗了遊興。然而要準備隨車工具,如何才算齊全,佔用多少空間,往往都要斤斤計較。尤其公升級跑車,置物空間小得可憐,準備起來就更困難了。

這些年騎車經驗累積下來,大概需求如下:

  1. 電池故障時,需外接電源發動車子。
  2. 可鎖緊前後皆有螺栓的螺絲,例如牌照。(車友有次騎一騎牌照整個震鬆掉)
  3. 鉗子、各類起子如十字、內六角等。
  4. 照明。

依照這些,最後尋覓出相當好的組合,包括一個可救車的行動電源、Leatherman 工具鉗搭配口袋工具、迷你手電筒。

由左至右:LED LENSER K2 迷你手電筒、Leatherman Piranha 2 口袋工具、Leatherman Bit Kit 螺絲起子組合、Leatherman Charge TTi 工具鉗,上方是 Charge TTi 附的尼龍套。

Leatherman Charge TTi 功能如上,圖片來自官網。買比較便宜的 Wave 也可以,因為功能幾乎一樣,且 Charge TTi 內附的 bit drivers 裡面內六角都是英制,我都是日本車用不上,要另外買 Bit Kit。買來有兩片,可看一下自己車上需要哪些,集成一片帶著就好。Piranha 2 用來對付六角螺栓,英制或公制都可以,我買的是二代,跟一代差異是支援扁型的 bit driver,所以可以跟工具鉗交換著用。這個跟工具鉗搭配起來,就可以一邊用鉗子夾緊,另一邊用 Piranha 來鎖緊螺栓。

工具鉗附的尼龍套相當好用,像照片裡面這樣,可以全部各歸其位的收納。手電筒剛好可以放入旁邊的鬆緊插槽。

收起來就這樣小小一個。

這是行動電源,那一牌的忘記了。真的可以救車,小小一個接上去就發起來了。
功能相當廣,而且體積小,很簡單就可以全部收到置物空間裡。

後記:由於自身幸運地從沒有這經驗,被提醒才想到,沒有補胎工具啊!市面上大概有幾派不同的產品,有「自動充氣補胎劑」,其實就是加了補胎劑的高壓氣瓶,但有幾個因素讓我不太喜歡:1. 高速胎沒內胎,用後整個輪圈內部都會黏黏的,換胎很難處理。2. 實在不喜歡有高壓氣瓶放在溫度可能頗高的置物箱,畢竟往往下方就是排氣管尾段。不用這個的話,就會需要補胎跟充氣兩種工具,補胎的話就用一般的補胎條跟鑽子就可以,用來磨平孔洞那支不用帶,用工具鉗就好,只需要帶最後用來夾補胎條那支。另外高壓氣瓶由於前述理由也不太想帶,且後輪大時有點難掌握要帶幾瓶,最後是選了小型、腳踏車用的 Airbone 打氣筒,由於腳踏車胎壓一般都打得比機車要高,倒是不用擔心打不進去。因為體積小,真要打氣的時候一定沒效率,鑑於不是那麼常發生需要補胎的情況,堪用就行了。加入這些以後,總體積仍然相當小,放置物箱沒問題。

2015年5月2日

經驗妨礙進步

前陣子機緣得見一位科技業前輩,某 IC design house 創辦人,主要是希望能知道他對我們公司的看法,可能的話願意投資當然也非常好。他對技術仍然很有興趣,談吐也不脫研發氣息,反應快,印象很深。會間提及之前由於合作的中國公司堅持使用自有機房而非雲服務,導致我們對 virtualization 提早投入,用以配合數台實體伺服器動態調整。如果可使用某種 IaaS,當時其實還不到發展時機,對資源確實有些浪費。但這位前輩,似乎高估了需投入的資源,而實際上由於我們完全採用 open source solution,不論在金錢或人力方面投入都並沒想像的高。

Open source 此言一出,觸動他某些回憶。晶片廠做軟硬體整合的流程,從 Openmoko 到 0xlab 一路下來,會有些什麼問題其實知之甚詳,所以對他分享的經驗蠻能理解,感同身受。但由此經驗推測到我們使用 open source(其實也就是 Docker 之類,無甚稀奇)也會碰到類似問題,就不盡正確了。兩者情境不同,在軟硬體整合時,必須緊緊追蹤上游發展,掌握架構,實際「參與開發」上游專案,不論在研發與社群參與都要投入,才能做得好。但我們的案例,是在 DevOps 這個層次將各種軟體元件組合起來,重點是對各元件的特性、功能、缺陷正確理解,會碰到的問題多半是流程與架構方面的,與是不是用 open source 關係不大。

雖然再三嘗試解釋,但顯然由於我的笨拙,以及這位前輩對自身經驗的信心,所以感受得到並未被說服。如前所述,對前輩是很尊敬的,在如此人物身上也有這問題,平庸如我輩者自然更需戒慎恐懼。年紀越長,自然越仰賴經驗,畢竟世間道理,往往親身經歷一次,才體會最深、得益最多。然而資訊科技瞬息萬變,領域又如此廣闊,即便是曾經涉足的專業,離開一陣子很容易就脫節,過往經驗,未必適用。

要說如何避免,也是老生常談。不脫避免先入為主、勿妄下結論、保持虛心、時時學習等等。然而老生常談之所以成為老生常談,也就是因為太多人明知如此,實際卻沒做到。大千世界,無處不是學問,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