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找 vault 13 出來的都是遊戲以及樂團相關訊息,沒想到不知不覺竟然進入第一頁了呢。所謂自鳴得意大概就是如此喔。
2006年7月28日
2006年7月24日
請支持蜜雪薇琪
看完他們上綜藝歌喉戰,很是感動。他們的師父小柏公開說對不起,表示被唱片公司以及市場法則打敗了,已經第三章專輯,新力仍然以最保守的方式替他們宣傳。大咖偶像就砸錢捧紅,製造一堆適合KTV的芭樂,拼命砸宣傳費而不專注在音樂。國內就是這麼畸形,奈何呢。蜜雪的眼淚,代表的是種對美好的想望,分享的追求,以及對現狀的不服氣。
某唱片業大頭曾經當面告訴我,在台灣一張專輯有超過50%的費用都砸在宣傳。搞出簽唱會最為重要,因為必須買CD才能簽名,這是面對盜版猖獗無計可施的反制方法,然而並不非常有力。KTV的版權費也變成一種共犯結構,因為點了歌,唱片公司就有錢拿,自然要多搞點KTV音樂出來。如果想聽到好音樂,不如大家對於芭樂歌就試試其他方法取得,把預算拿來買真正的好音樂CD,如此或許情況能漸漸改善吧。
他們的新專輯「Princess」不再自我設限,跳脫了過去兩張專輯的甜膩泡泡糖,曲風豐富多變、快慢交錯、敢於突破,真的有搖滾味。國語歌我幾乎不聽,但目前男子雙人團Soler與他們我認為都值得試試!
某唱片業大頭曾經當面告訴我,在台灣一張專輯有超過50%的費用都砸在宣傳。搞出簽唱會最為重要,因為必須買CD才能簽名,這是面對盜版猖獗無計可施的反制方法,然而並不非常有力。KTV的版權費也變成一種共犯結構,因為點了歌,唱片公司就有錢拿,自然要多搞點KTV音樂出來。如果想聽到好音樂,不如大家對於芭樂歌就試試其他方法取得,把預算拿來買真正的好音樂CD,如此或許情況能漸漸改善吧。
他們的新專輯「Princess」不再自我設限,跳脫了過去兩張專輯的甜膩泡泡糖,曲風豐富多變、快慢交錯、敢於突破,真的有搖滾味。國語歌我幾乎不聽,但目前男子雙人團Soler與他們我認為都值得試試!
2006年7月19日
我是寄生蟲。
台灣「單身寄生族」生態調查:叫寄生族太沉重 ?
‧30 2006/07/18
台灣有將近六十八萬的「單身寄生族」人口,占成年未婚男女約三分之一的比例,這個社會現象,隱藏著怎樣的社會問題?
【撰文/楊倩蓉】
1997年,日本著名社會學者山田昌弘,撰文發表他對當時日本社會歷經泡沫經濟之後的現象觀察,指出日本有愈來愈多的成年子女依然與父母同住,不但省下房租與生活費用,還可以享受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基本上都有固定的工作,但是收入大部分卻花在購買奢侈品的消費性物質上,卻很少用來置產或是支援家中經濟。山田昌弘頗為負面地,將這群人定義為「單身寄生族」。
台灣有三成「單身寄生族」
十年後,彷彿步上日本社會的後塵,台灣「單身寄生族」的社會現象,近來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30雜誌》民調中心今年6月首度進行的台灣「單身寄生族」調查發現,台灣25歲到39歲的單身族中,有八成與父母同住,其中有三成住在家裡的單身族未曾提供家中經濟補助。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在2005年所做的調查數字顯示,台灣25歲到39歲的未婚人口約為兩百四十萬人,而台灣的「單身寄生族」人口約有六十八萬人。由於這是國內首度的調查,無法顯現數據的消長,但從社會趨勢判斷,台灣「單身寄生族」這幾年應該也是呈現增長的趨勢。
在社會的傳統觀念裡,年紀介於25歲到35歲之間的年輕人,理應是逐漸邁入「三十而立」的階段,但「單身寄生族」不減反增,背後隱藏的社會意義值得進一步深究。
從日本經驗來看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日本「單身寄生族」從1976年開始增加,到了1995年已經有一千萬人,2004年更高達到一千兩百萬人以上。而且,目前年齡介於20歲到34歲之間的日本單身族群中,有六成以上的男性與八成以上的女性住在家中,其中85%的人並未支援家中經濟,他們多半把收入花在旅遊、名牌享受等消耗性的花費上。
高齡化
山田昌弘分析日本「單身寄生族」,將此一現象歸因於日本平均壽命的延長,例如1996年日本男性的平均壽命是77.1歲,女性是83.6歲,這些長壽的父母不僅身體健康而且勞動力依然旺盛,可以長期提供子女在經濟與生活上的優質環境。
晚婚現象
其二是,日本晚婚化與未婚化的傾向逐漸明顯,成年男女寧願繼續住在家中當子女而不願意另組家庭,付出更多責任。
不景氣
第三,其實也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那就是這群「單身寄生族」過去是在日本泡沫經濟巔峰時期的優渥環境中長大,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失業率增高,收入也下降,優渥環境不再,為了保持以往的生活水準,所以選擇與父母同住,以節省開支。
著名的社會觀察學者、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劉維公指出,日本社會把經濟不景氣的原罪怪罪於單身族,是一件對單身者相當不公平的事。不景氣的主因,還是因為日本經濟基礎一直以來都是建立在不動產上,一旦年輕的一代開始把收入花在奢侈品上而非置產上時,對於日本經濟自然大有影響。但是諷刺的是,日本年輕人不願置產的原因又出在經濟蕭條,他們根本無力購屋。
社會自有對策
「所以日本應該檢討的,是經濟不理性的原因,而不是用科學的數據來污名化單身生活的方式。」劉維公說,倒不是說單身者對社會經濟衝擊不大,事實上這個衝擊是相當明顯的,但是社會自也有它因應的一套方式,例如不動產商人開始把生意轉到單身者身上,以台灣不動產販賣情形來看,最熱賣的產品就是豪宅與小套房,顯見單身商機的形成。
其實全世界都一樣
此外,這種現象也不是只在東方社會形成,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別蓮蒂指出,目前全世界都開始有這種潮流顯現,例如向來鼓勵子女18歲以後就應該搬出家裡獨立的美國父母,也開始接受愈來愈多成年子女居住在家中,最近正在上映的一部電影《賴家王老五》,正是探討「單身寄生族」的現狀。
至於英國也有研究發現,成年子女住在家中並倚賴家裡經濟的現象,已經更甚於以往,這是因為現在年輕人不但工作起步晚,而且不時中斷工作去各地旅行,並頻繁轉換工作跑道,對於婚姻也不再抱持天長地久的浪漫幻想,寧願晚婚。
中國大陸經濟起飛後,都市地區也開始產生單身寄生族增加的現象,但是每個社會看待單身寄生族的眼光又不一樣,別蓮蒂就指出,義大利成年子女未婚前住在家裡,一直是很正常的事。
台灣現象怎麼看?
那麼台灣「單身寄生族」的特色又是什麼?首先,無論是日本或是台灣,父母視成年子女住在家裡為理所當然的事,在父母的眼中,他們並不認為非得要成年子女搬出去才叫做獨立,除非找到對象另組家庭,否則父母還是很歡迎子女在家中,一來中國人喜歡家庭熱鬧,二來可以繼續保護子女。
父母採支持態度
中國人甚至還有一句話可以為單身寄生族辯護,那就是「父母在,不遠遊」。特別是現在受到少子化社會的影響,許多家庭人口單薄,相較於過去大家庭動輒數位子女,部分子女必須搬出去,現在成年子女留在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怕無人照料年邁的父母。
此外,現代父母不再保守而採開明態度對待子女,子女在家中受到的束縛變少,也是留住他們的原因。
經濟因素影響
不過,「單身寄生族」的增加畢竟還是與經濟脫不了關係,以《30雜誌》民調中心數據來看,愈偏遠的地方單身寄生族愈多,而且愈往南,子女愈希望父母照顧到更晚的年齡階段,因為工作不好找,收入不佳的緣故。另外,在儲蓄上,住在家中的單身者也普遍較不會省錢,有三成的人在娛樂費上的花用高於儲蓄費,甚至沒有儲蓄的習慣,這或許又說明了目前卡奴形成的原因之一。
社會遲早要正視
劉維公認為,過去社會的衝突通常都是窮與富的戰爭,但是未來社會的衝突其實就是新舊世代交替,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選擇都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與其探究「單身寄生族」的現狀,既然單身人口增加已成事實,還不如認真去思考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結構總是落在時代脈動之後。事實上,單身族群也有相當多元化的生活型態,我們的社會應該朝如何為單身者建構更好的優質生活邁進,而不是力阻這股擋也擋不了的單身潮流。
事實上,單身不是問題,「單身寄生族」也不是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根源在於社會總是以商業機制來告訴單身族群如何過生活,或是不應該這樣過生活的理由,當一切都過度商品化時,單身對這個社會來說當然就變成了問題。
「還不如問問這個社會大環境提供了什麼給單身族,畢竟,再過二十年以後,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現在只是我們的社會還不習慣與單身相處而已。」劉維公語重心長地說。
詳細調查報表請見7月號30雜誌
【本文摘自30雜誌7月號】
‧30 2006/07/18
台灣有將近六十八萬的「單身寄生族」人口,占成年未婚男女約三分之一的比例,這個社會現象,隱藏著怎樣的社會問題?
【撰文/楊倩蓉】
1997年,日本著名社會學者山田昌弘,撰文發表他對當時日本社會歷經泡沫經濟之後的現象觀察,指出日本有愈來愈多的成年子女依然與父母同住,不但省下房租與生活費用,還可以享受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基本上都有固定的工作,但是收入大部分卻花在購買奢侈品的消費性物質上,卻很少用來置產或是支援家中經濟。山田昌弘頗為負面地,將這群人定義為「單身寄生族」。
台灣有三成「單身寄生族」
十年後,彷彿步上日本社會的後塵,台灣「單身寄生族」的社會現象,近來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30雜誌》民調中心今年6月首度進行的台灣「單身寄生族」調查發現,台灣25歲到39歲的單身族中,有八成與父母同住,其中有三成住在家裡的單身族未曾提供家中經濟補助。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在2005年所做的調查數字顯示,台灣25歲到39歲的未婚人口約為兩百四十萬人,而台灣的「單身寄生族」人口約有六十八萬人。由於這是國內首度的調查,無法顯現數據的消長,但從社會趨勢判斷,台灣「單身寄生族」這幾年應該也是呈現增長的趨勢。
在社會的傳統觀念裡,年紀介於25歲到35歲之間的年輕人,理應是逐漸邁入「三十而立」的階段,但「單身寄生族」不減反增,背後隱藏的社會意義值得進一步深究。
從日本經驗來看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日本「單身寄生族」從1976年開始增加,到了1995年已經有一千萬人,2004年更高達到一千兩百萬人以上。而且,目前年齡介於20歲到34歲之間的日本單身族群中,有六成以上的男性與八成以上的女性住在家中,其中85%的人並未支援家中經濟,他們多半把收入花在旅遊、名牌享受等消耗性的花費上。
高齡化
山田昌弘分析日本「單身寄生族」,將此一現象歸因於日本平均壽命的延長,例如1996年日本男性的平均壽命是77.1歲,女性是83.6歲,這些長壽的父母不僅身體健康而且勞動力依然旺盛,可以長期提供子女在經濟與生活上的優質環境。
晚婚現象
其二是,日本晚婚化與未婚化的傾向逐漸明顯,成年男女寧願繼續住在家中當子女而不願意另組家庭,付出更多責任。
不景氣
第三,其實也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那就是這群「單身寄生族」過去是在日本泡沫經濟巔峰時期的優渥環境中長大,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失業率增高,收入也下降,優渥環境不再,為了保持以往的生活水準,所以選擇與父母同住,以節省開支。
著名的社會觀察學者、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劉維公指出,日本社會把經濟不景氣的原罪怪罪於單身族,是一件對單身者相當不公平的事。不景氣的主因,還是因為日本經濟基礎一直以來都是建立在不動產上,一旦年輕的一代開始把收入花在奢侈品上而非置產上時,對於日本經濟自然大有影響。但是諷刺的是,日本年輕人不願置產的原因又出在經濟蕭條,他們根本無力購屋。
社會自有對策
「所以日本應該檢討的,是經濟不理性的原因,而不是用科學的數據來污名化單身生活的方式。」劉維公說,倒不是說單身者對社會經濟衝擊不大,事實上這個衝擊是相當明顯的,但是社會自也有它因應的一套方式,例如不動產商人開始把生意轉到單身者身上,以台灣不動產販賣情形來看,最熱賣的產品就是豪宅與小套房,顯見單身商機的形成。
其實全世界都一樣
此外,這種現象也不是只在東方社會形成,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別蓮蒂指出,目前全世界都開始有這種潮流顯現,例如向來鼓勵子女18歲以後就應該搬出家裡獨立的美國父母,也開始接受愈來愈多成年子女居住在家中,最近正在上映的一部電影《賴家王老五》,正是探討「單身寄生族」的現狀。
至於英國也有研究發現,成年子女住在家中並倚賴家裡經濟的現象,已經更甚於以往,這是因為現在年輕人不但工作起步晚,而且不時中斷工作去各地旅行,並頻繁轉換工作跑道,對於婚姻也不再抱持天長地久的浪漫幻想,寧願晚婚。
中國大陸經濟起飛後,都市地區也開始產生單身寄生族增加的現象,但是每個社會看待單身寄生族的眼光又不一樣,別蓮蒂就指出,義大利成年子女未婚前住在家裡,一直是很正常的事。
台灣現象怎麼看?
那麼台灣「單身寄生族」的特色又是什麼?首先,無論是日本或是台灣,父母視成年子女住在家裡為理所當然的事,在父母的眼中,他們並不認為非得要成年子女搬出去才叫做獨立,除非找到對象另組家庭,否則父母還是很歡迎子女在家中,一來中國人喜歡家庭熱鬧,二來可以繼續保護子女。
父母採支持態度
中國人甚至還有一句話可以為單身寄生族辯護,那就是「父母在,不遠遊」。特別是現在受到少子化社會的影響,許多家庭人口單薄,相較於過去大家庭動輒數位子女,部分子女必須搬出去,現在成年子女留在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怕無人照料年邁的父母。
此外,現代父母不再保守而採開明態度對待子女,子女在家中受到的束縛變少,也是留住他們的原因。
經濟因素影響
不過,「單身寄生族」的增加畢竟還是與經濟脫不了關係,以《30雜誌》民調中心數據來看,愈偏遠的地方單身寄生族愈多,而且愈往南,子女愈希望父母照顧到更晚的年齡階段,因為工作不好找,收入不佳的緣故。另外,在儲蓄上,住在家中的單身者也普遍較不會省錢,有三成的人在娛樂費上的花用高於儲蓄費,甚至沒有儲蓄的習慣,這或許又說明了目前卡奴形成的原因之一。
社會遲早要正視
劉維公認為,過去社會的衝突通常都是窮與富的戰爭,但是未來社會的衝突其實就是新舊世代交替,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選擇都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與其探究「單身寄生族」的現狀,既然單身人口增加已成事實,還不如認真去思考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結構總是落在時代脈動之後。事實上,單身族群也有相當多元化的生活型態,我們的社會應該朝如何為單身者建構更好的優質生活邁進,而不是力阻這股擋也擋不了的單身潮流。
事實上,單身不是問題,「單身寄生族」也不是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根源在於社會總是以商業機制來告訴單身族群如何過生活,或是不應該這樣過生活的理由,當一切都過度商品化時,單身對這個社會來說當然就變成了問題。
「還不如問問這個社會大環境提供了什麼給單身族,畢竟,再過二十年以後,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現在只是我們的社會還不習慣與單身相處而已。」劉維公語重心長地說。
詳細調查報表請見7月號30雜誌
【本文摘自30雜誌7月號】
2006年7月18日
圓個重車夢
想了幾年的東西,終於入手以後,的確如想像一般美好。騎習慣了,會覺得一切都很自然,馬力要了會來,煞車有線性,拉多少煞多少。現在回到原本的150打檔車代步,反而騎得比以前更慢了,因為發現再趕路也沒什麼意義啊。
一個週末找到時間跑了趟106跟汐平。午後蔭涼的山區裡,蟲聲嘰嘰,悅耳的引擎聲浪中,三台機車穿梭在蜿蜒的柏油道上。在山頂停下,於路旁的流動咖啡落座,看著晚霞降臨,台北市的燈光亮起。如此度過週末下午,的確是很好的方式哪。
訂閱:
文章
(
Atom
)